崔颢的黄鹤楼突破时空,贯穿古今,据传

哪家治白癜风的医院好 http://www.xftobacco.com/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人简介

崔颢,字、号不详,汴州人(今河南开封),唐玄宗开元11年考取进士。他才思敏捷,擅长写诗,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后人常将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相提并论。

创作背景

历史上对崔颢的生平事迹记述并不多。所以,诗人是在什么背景下写这首诗,他又为何事苦闷、发愁,我们也就不得而知了。不过,根据一些简单的史料可得知,崔颢曾宦游吴越、武昌等地。这首《黄鹤楼》大概就是在他南游武昌时所作。

诗词分析

传说的仙人已经乘黄鹤远去,这里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飞走再不回来,千百年来只有白云在自在飘荡。诗人由眼前的黄鹤楼联想到昔日仙人乘黄鹤飞升的传说故事,继而反观如今空荡荡的高楼,难免感叹。今昔对比,一开始便奠定了整首诗的悲伤基调。

登上黄鹤楼后,诗人隔江眺望阳光照耀下的树木,发现鹦鹉洲上满是青翠的芳草,显得生机勃勃。但是,他没有表露出欣喜,反而感叹道:天近黄昏,哪里是我的归处?又看到江面缥缈的烟波,更令其惆怅。

总体来看,这是一首吊古怀乡的佳作。全诗虚实结合,借景抒情,诗人先通过传说和今昔对比抒发世事变化的感慨,随后描写登高所见,抒发漂泊异地和思念故乡的伤感情怀。

《黄鹤楼》一共有三重愁且指向同一主旨。同是写愁,三重愁三种写法,灵活多变。第一重愁是怀古生愁(前两句),第二重愁是触景生愁(中间四句),第三重愁思乡生愁(后两句),最后统归为思乡之愁,使人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实属“唐诗第一名篇”。

黄鹤楼(介绍)

黄鹤楼,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之一,一百年前被大火焚毁;年它又重新屹立在长江之滨。昔日的黄鹤楼有“天下绝景”之称,今日的黄鹤楼更雄伟、壮丽。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年)。唐时名声始盛,这主要得之于诗人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诗句。

黄鹤楼建在城台上,台下绿树成荫,远望烟波浩渺。中央主楼两层,平面方形,下层左右伸出,前后出廊屋与配楼相通。全体屋顶错落,翼角嶙峋,气势雄壮。

多年来,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

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并偷偷告诉辛氏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该酒店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祎,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黄鹤楼得名还有其他美丽的传说。《齐谐志》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述异记》又说荀叔伟曾看见仙人乘鹤下降宴饮于此……

读后有感

千百年前一位风尘仆仆的旅者,在奔腾的江水之畔停住了脚步。不知道是远处绿树覆盖的鹦鹉洲吸引到他,还是夕阳残辉令他满腹愁苦无处宣泄,于是他决定登上临江耸立的黄鹤楼。

登上黄鹤楼后,他发现江面烟雾迷离,让人不觉感到一丝苍凉的壮美。伫立良久,注视良久,是高处独自远眺的寂寞,还是宦海浮沉终不得志的悲苦,抑或是异地他乡的愁绪……这位登高的旅者,顿觉百感交集,激情喷涌,挥笔留下这篇千古名作:“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诗叫《黄鹤楼》。此诗传出,广为传颂,黄鹤楼由此名声大振,引得众多文人墨客来此登高抒怀。这个旅者便是崔颢。

崔颢成全了黄鹤楼,赋予它永恒的生命和广为人知的传奇色彩;同时,黄鹤楼也成就了他,尽管他仕途无功,却诗运亨通,千古留名。

如今,厮人已去,黄鹤楼尤在。千余年来的黄鹤楼命运多舛,风雨里她倒下了许多次,但每次都坚毅地站了起来,而且一次比一次挺拔,一次比一次壮丽。

历经沧桑、穿越历史的黄鹤楼在浪花淘尽英雄的长江边,静静地注视着这片古老大地的兴与衰、成与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9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