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的“天一阁”
想到宁波,就会想到中国第一藏书楼“天一阁”。宁波除了商业发达之外,文化传统也是十分浓厚的。能够打造好经济和文化两块品牌,在浙江省是不多见的。如温州经济发展,文化相对薄弱,绍兴文化底蕴深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推销“天一阁”这块文化品牌并为外人知道的余秋雨应是第一人。
我来访宁波访“天一阁”,因读了余秋雨的《宁波天一阁》一文,产生了向往之情。
“天一阁”创始人范钦是明嘉靖年间人,27岁考中进士后开始在全国各地做官,宦迹踏遍大半个中国。他嗜书成癖,每到一处,便精心收集和收藏当地有价值的书籍,对经史百家之书皆兼收并蓄。后因得罪权臣严嵩父子,辞官还乡,把宦游一生搜集到的奇书带回故乡珍藏,取名“天一阁”。范钦凭个人之力将文化典集保存下来,此功名不在身前,却在身后,功莫大也;此事身前寂寞,身后荣光,真名士也。
“天一阁”在宁波市海曙区,占地平米,是一处保存修缮完好的古建筑。青砖院落、花竹假山、曲折回廊、油漆楹联、文人诗画,这些与我走过的许多地方所见的古建筑没什么两样。我一点也不相信这些建筑是古的,这些东西是经不起岁月消磨和天灾人祸的。
这里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屋子里摆放了一排排黑红相间的书架,摆满古色古香的线装书。因为下着小雨,屋子里光线昏暗,散发着淡淡的霉气。我记得余秋雨来“天一阁”时,也下着雨,那雨确实大,余秋雨等人须穿着雨靴才能走进院子。此时偌大的院落里只有我一个游人,卖纪念品的小老板在打瞌睡,与我懒懒地打招呼,我问书架上的线装书是真的吗?小老板说,哪有真的,真的都藏起来了哟。嘴角露出隐隐讥笑。我说:能上楼看看真迹吗?他摇摇头。我买了余秋雨一本《寻觅中华》便离开了。
我失望吗?没有。因为有个传说、有个念想,我才来到这里拜访。不是这些建筑有什么奇特,而是它蕴藏的文化魅力四射,不同凡响。
我从“天一阁”走出来,慢慢感觉余秋雨精神与价值的可贵。
江山秀美,因文化而名。如西湖,人们是奔苏东坡和白居易的诗去的;如庐山瀑布,人们是奔李白诗去的;如岳阳楼,人们奔范仲淹的文章去的;黄鹤楼有崔颢的诗,鹳雀楼有王之焕的诗,滕王阁有王勃的诗文……不可胜数。胜迹不可移动,但美诗让它走遍天下;胜迹必然废替,但美文让它永续流传。世上万物皆会磨损,唯文字不老。
我非常喜欢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南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是什么吸引人们去拜访名山胜水,不仅仅是自然风光,更是前贤在那里留下的胜迹,供后人瞻仰、学习、传承。我常想,我们去瞻仰先人的胜迹,我们应该给后人留下什么胜迹呢?
“天一阁”存在有数百年了,历代有不少人研究它,写下不少文章,但名声并不彰显。“天一阁”就像一个古老的文物一样,一直陈放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历史仓库里。是余秋雨把“天一阁”陈旧灰败的建筑、阴冷潮湿的纸张用智慧和感情消融转化为一种清洁的精神、一种典雅的文化、一种温暖的思想,然后用妙手著成文化散文,像河流一样流进了人们的心里,像春花一样开在人们眼前,像一把火炬一样把阴暗的历史走廊照明。
当刚刚过去的历史慢慢冷却下来,我们才能从容回眸那段经历。
我认为我们应该思考三个问题。
一是何处安放文化?我们从来不缺少文化,是缺少对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扬光大。比如说,日本历史有两次大的发展。第一次是唐代,他们汲取了中国优秀的文化,改造移植为自己的文化,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跨入封建社会,一些优秀文化保存至今,如和服、茶艺、插花、武士道已经成国日本的国粹,其实这些都是从中国唐朝学去的。第二次是明治维新,日本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使自己从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有专家说:如果学习中国唐代建筑,到日本学习。我们把自己一些文化丢失了,邻居却将我们曾经丢失的文化演绎成他们的国粹。一失一得,不令人深思吗?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给历史留一块地方,让我们能够回首过去,要给未来留一个空间,让我们能够展望未来。如果不好好保留历史,整个民族就会失去记忆。如果不给未来留白,未来又去哪里发展?
“天一阁”所在的海曙区,高楼每平米数万元,可谓寸土寸金。宁波人硬是在黄金地段给天一阁留下平米一大块地方,难能可贵且目光远大。“天一阁”的实用价值几乎不存在了,但是它的文化和精神价值无时无地不在影响、浸润、支配着人们。
二是当今社会应该如何传递或传播文化呢?余秋雨是一位资深戏曲理论家,写过不少质量上乘的学术论文,后来,他发现自己撰写学术论文很难普及文化,不少论文大多在圈子里议一议便进了故纸堆。于是他开始写有学术底蕴、文化价值、文学色彩的散文,于是《文化苦旅》《霜冷长河》等文化散文集一时红遍全国,也便有了我这样的读者,同时他也成为一个有争议的文化人。我以为,我们固然需要严谨的学术研究,同样需要面向百姓的通俗文化,唤起更多的人对文化的珍惜与热爱。余秋雨开创中国文化散文之先河,领风气之先,其功绩不可磨灭。“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三是谁继续引领风气之先?江南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其实今天各领风骚数十年都不容易。余秋雨的时代过去了,但我们回忆往事,发现引领风气十分重要,它能够打开沉闷的局面,带来新的气象、新的格局、新的思想。当今社会发展亟需新的文化领军人物,那么谁又是新时代的“余秋雨”呢?
年9月9日星期一改写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