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江南,特别是长江中下游的南昌、长沙、九江、芜湖、安庆、武汉、上海等大中城市,近百年来即有“束鹿酒业半条江,醇厚甘甜好佳酿”的说法。
清朝道光年间(公元-年),有三个束鹿人推着小木轮车到湖北省武汉三镇卖毡条,之后用卖毡条的钱做本钱,在武汉开了香油坊,由于手艺高超又会做买卖,他们很快就赚了许多钱。手里的钱多了胆子就更大了,他们开起了北直烧锅造酒。因为薄利多销,准斤足两,他们在武汉三镇站住了脚跟。后来,他们分成了三股,分别叫“老天成”酒店(店址在汉口老官庙),“老大成”酒店(店址在汉口石码头),“李大有”酒店(店址在汉口关圣祠)。
束鹿人首创用玻璃瓶装酒,一瓶一斤,携带方便。束鹿人酿造的“汉汾酒”曾获巴马国际博览会金奖。中华民国期间,束鹿人又从武汉至南昌,沿长江流域遍设酒店。从清朝光绪年间到民国期间,束鹿酒业在武汉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一直保持着前进态势,并出现了酒店多、槽房多、产酒量大酒的质量好、销路广、声誉高等特点。中华民国成立那年(年),武汉已经有四五十家束鹿人开办的酒店。最盛时仅武汉就有一万多束鹿人从事烧酒酿造和经营酒店,当时说束鹿酒家遍武汉是一点儿也不假。那时束鹿人又从武汉至南昌,沿长江流域遍设酒店不出半里地,准有一家束鹿人开的酒店,因而有了“束鹿酒业半条江”美誉。
民国17()年,河北省束鹿县冯姓两兄弟,在芜湖市上长街64号开设聚兴益酒庄,后又在进宝街56号开设聚兴益酒号、巨诚酒号。开始销售的高粱酒,是从冯氏宗族在武汉开设的聚兴益酒厂购进的。民国20年,冯氏兄弟在芜湖市砻坊路63号开办了聚兴益酒厂,由销售商转而进行生产酿造,年产量达80余吨。聚兴益酒厂的投产,结束了芜湖市不能生产高粱酒的历史。这个厂生产的飞鸟大曲酒一度占领了安徽大部分市场。
汉汾酒既不同于茅台、双沟、郎酒等酱香型,又有别于泸州老窖、洋河、剑南春、古井贡酒这类浓香型,而是以醇正的清香型享有盛名。其中“天成糟坊”最负盛名,据《武汉市志·商业志》称,清末民初开业的老天成槽坊,所产汾酒清澈透明,味醇爽口,年在巴拿马万国赛会上获丙等奖。解放后,武汉市槽坊发生产业性变化。年在老天成等几家糟坊基础上建成武汉酒厂,沿用传统工艺继续生产汉汾酒,年在汉汾酒基础上投产特制汉汾酒。年改为黄鹤楼牌酒。年武汉酒厂易名黄鹤楼酒厂。
在年公私合营时,束鹿县(河北辛集市)的部分人员还乡于河北省束鹿县。
辛集市(束鹿县)六郎村一李姓老先生曾经就职于“老天成”酒业掌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