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现存诗将近一千首,体裁众多,有古诗,有乐府,有歌行,也有近体诗,可以说是众体兼备!相较于其他体裁而言,李白的律诗是较少的。虽然少,但是其中也不乏脍炙人口的佳作,比如《送友人》《渡荆门送别》《夜泊牛渚怀古》《秋登宣城谢脁北楼》等,他的七律诗却仅有八首,但也都写得对仗工整,气势浑厚浩大,例如《登金陵凤凰台》。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写了他登临凤凰台的所见所感,怀古伤今,感慨深沉,境界十分浩大。其中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两句写景、构图可谓精妙绝伦,气象雄浑,对仗工整,仿佛自然天成。提及这首诗,就不由得说一说崔颢的《黄鹤楼》了。
崔颢(?—),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原籍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县),出身“博陵崔氏”,唐代著名诗人,曾从军河西、幽州、河东等地。他早年作诗,多陷轻薄,晚年却一改诗风,表现出了以身事边、报国赴难的昂扬情感。如《雁门胡人歌》,他的这首诗写了秋日出猎、山头野烧的代北(古地名)景象,以及胡人在和平时期从容醉酒的风俗习惯,写得极其新颖别致。再如《赠王威谷》和《游侠呈军中诸将》,这两首诗着力于描绘人物的意气和风度,诗中春草射猎、野中割鲜的场面写得尤其富有生气。当然,他最著名的还是他七律诗——《黄鹤楼》了。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其实这首诗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个和李白有关的故事。我们都知道李白曾经到处游山玩水,然后在当地也留有诗作。据说当年李白登上黄鹤楼时,被这里的美景引得诗兴大发,正想题诗留念之时,忽然抬头看见楼上崔颢的《黄鹤楼》,李白读后大为佩服,赞叹不已,称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就此,李白搁笔而去。下面我们来详细解读一下崔颢的这首诗。
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两句巧用典故,引出了黄鹤楼。诗人心怀对黄鹤楼的无限憧憬而来,可是仙人早已乘鹤远去,杳无音讯,留下的仅是平平无奇的一座空楼罢了。这种美好憧憬与无情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使得诗人心中升起了无限的惆怅之情。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两句写的是诗人站在楼上极目远眺,眼前看到的是江天相接、白云飘荡的画面,在悠悠白云的衬托下这景显得愈发壮丽阔大,此时诗人心中的怅然若失在这般壮阔的美景之下略有些开朗起来,思绪也跟着飞远,于是就飞到了关于这座楼的美丽传说和悠久历史中,可是飞走的黄鹤再也没有归来,唯有这悠悠的白云仍然千载依旧,此时早已物是人非,鹤去楼空。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描写了晴天在黄鹤楼所见之景:晴天从黄鹤楼遥望江的对岸,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的草也长得十分茂盛。和煦的日光给人以温暖之感,恍惚之中,黄鹤楼对岸的树木化为了自己久久思念的亲人。依稀之间仿佛在鹦鹉洲看到了当年那位一身正气、击鼓骂曹的祢衡,他坦然面对黄祖的屠刀,视死如归,终血洒碧草。美好的幻想与对古人经历的追忆,也使得这两句诗极富有人情味,意境也更加的高远。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写了日暮之后的无限思乡之情。夜深了,鸟儿要归巢,船儿要归航,游子也要归乡了。可是,面对烟波渺渺的江水,问故乡在何处却无应答,思念故乡却不见故乡之影。最终以一个“愁”字收尾,道出了无限的思乡之意,令人回味无穷。
总的来说,这首诗景到言到,对仗工整,音律和谐,独具匠心,小小的乡愁也写得如此波澜壮阔、豪迈昂扬,不愧被人称为“唐人七律第一”。前人常将崔颢的《黄鹤楼》和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相提并论,认为他们各有轩轾。《唐宋诗醇》卷七所持观点就较为公允,认为“崔诗直举胸怀,气体高浑;白诗寓目山河,别有怀抱。其言皆从心而发,即景而成,意象偶同,胜境各擅。”
关于这两首诗,你怎么看呢?快来评论区发表你的见解吧!
黄鹤楼酒陈香度ml*1瓶浓香型白酒单瓶装京东好评率99%旗舰店¥98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