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一大早,青山区钢都管委会居民周智敏就来到黄鹤楼公园。根据疫情常态化防控措施,身为黄鹤楼公园诗词志愿讲解员的周智敏已暂停了一段时间的志愿讲解工作。“五一”假期,老周决定以游客身份再游黄鹤楼,为自己的诗歌创作寻找新的灵感。
刚刚走进公园,周智敏就忍不住自己讲解的习惯,以长江日报记者为听众,开始讲述黄鹤楼的历史故事。从年开始,每周一次志愿讲解、每日一诗赞美黄鹤楼,这已成为周智敏的习惯。他向记者表示:“黄鹤楼是武汉的地标。我是武汉人,我希望有更多人跟我一样爱上黄鹤楼。”
讲解因人而异,他有不少“回头客”
周智敏(右二)在搁笔亭讲解诗词。记者覃柳玮摄
“这个岳飞铜像有8米高,他扶鞍勒马充满忧愤;这浮雕上为什么只有99只鹤,还有一只去哪里了;《白云黄鹤》壁画由块彩釉陶板镶嵌而成,是黄鹤楼的象征符号之一……”一路走下来,周智敏滔滔不绝,虽然已经65岁,但精神矍铄,对黄鹤楼的一花一木、一亭一阁都如数家珍。
虽然只是一对一向记者讲述,但周智敏声音洪亮,不一会儿,就有几位游客跟在一旁聆听。在毛泽东词亭、搁笔亭等景点,说到关键处,周智敏还大声朗诵起描写黄鹤楼的诗歌,“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五年级学生黄豆豆和妈妈、妹妹一起游黄鹤楼,她全程跟着周智敏听讲解,站在黄鹤楼上,面朝长江,黄豆豆和周智敏一起朗诵起来。
周智敏(右二)为小朋友讲解诗词。记者覃柳玮摄
周智敏是武钢退休工程师,先后在沙湖公园、园博会做过志愿者。年,他报名参加了黄鹤楼诗词讲解志愿者队伍。“我和黄鹤楼很有缘分。我出生在武昌,2岁时拍的第一张照片背景就是黄鹤楼。我在首义中学读书,就在蛇山下。”
当诗词讲解志愿者并不容易,除了集中培训,周智敏还要花大量时间自学。“我习惯随身带一本书学习。”说话间,他从背包里拿出一本董宏量写的《武汉黄鹤楼故事》。
周智敏(左一)为游客讲述黄鹤楼的历史。记者覃柳玮摄
年的一天,在搁笔亭讲解时,一名东北大哥坐在现场已经听过一轮讲解了,但他一直不走。“我当时在想,他要是一直不走,我下一轮还讲一样的,他岂不是会认为我在背词。”周智敏使出浑身解数,把自己知道的黄鹤楼知识一股脑全讲了一遍,东北大哥在现场坐了足足一个多小时。“讲完后,东北大哥跑来和我握手,他夸奖我真的讲得好。我当时既担心又开心。看来我的知识还要不断积累。”
周智敏(左一)给小朋友送游览导图。记者覃柳玮摄
为了让讲解更生动,周智敏的讲解总是因人而异。给小孩他主要讲故事,给成年人他主要讲历史,给国外友人他主要讲神话传说,给大学师生他主要讲诗词。讲到动情处,他甚至会唱上一曲。“有一对广东夫妻,第一年听我讲完之后,第二年他们又来了,而且还带了朋友。我的抖音评论里还有他们的留言。”
创作千首诗歌,让更多人了解黄鹤楼
黄鹤楼公园承载的更多是其文化价值。千年来,李白、崔颢等众多文化名人为它吟诗作赋,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而与其他志愿者不同,周智敏除了讲解这些诗词,他还自己创作诗词。
周智敏从小喜爱文学,他发挥所长,做起传播文化的志愿者。在沙湖公园做志愿者时正好赶上荷花节,他以“赏莲倡廉”为主题创作了35首诗歌并被印制成诗集。在园博会做志愿者时,他开始每日创作一首诗赞美园博会,服务结束时创作了多首。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黄鹤楼。古人笔下的黄鹤楼是离愁、是相思、是传说。在我眼中,黄鹤楼充满活力,是城市地标,是武汉的名片。黄鹤楼是一个文化宝库,我为什么不把自己心中的黄鹤楼写出来呢?”
因为要每日创作,主题非常重要,与黄鹤楼有关的一切,周智敏都能写进诗里,如天气、节气、花草、举办的活动等。“以前我是每周四开展志愿讲解,讲解的时候我就会仔细观察。除此之外,与黄鹤楼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