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个重要题材,所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高临远,能让人看到原本不易看到的景象,从而开阔视野,观照自我,不仅促进思索,更引发情感和联想,从而产生创作的冲动,由情而生发的作品,自是真情实意,以情动人,非为赋新词强说愁之类作品可比也。
一、登临——古代的网红写作题材
古来大家偏爱登临。三国时期的霸主曹操,在文学上被列为三曹之首,以其英雄气魄和浩瀚胸襟,一手开创建安文学盛景,其四言古诗《观沧海》,就是他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的一首登临名作,气势雄壮,吞吐日月。这可算是较早的登临名作了。同时期的王粲曾经登上湖北当阳县城楼,有所感发,作一赋,为天下知,是为《登楼赋》,有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之感叹时光流逝,忧时忧民之句为人传诵。
大唐盛世,名家辈出,闪耀中国文坛千百年的诗词巨星李白与杜甫,皆多次在作品中写其登临之所见所感,并留下无数千古名句,杜甫被称为古今七律第一的《登高》,与孟浩然同写洞庭湖而以胸襟和气势更胜一筹的《登岳阳楼》,皆是以登临为题材的佳作。
黄鹤楼位于中国长江南岸,与滕王阁、岳阳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楼之称,是历代文人墨客争欲拜访的圣地,因此,关于黄鹤楼的登临之作可谓数不胜数,最有名的当属崔颢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此诗跌宕千古,写出历史的浩瀚和时光的流逝,又融进牵绕人心的乡愁,使人读之不由入情,难以自拔。因此传言李白登黄鹤楼欲待留诗时,抬头看见此诗也不由叹服,直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但即便崔颢登黄鹤楼诗珠玉在前,李白写黄鹤楼不成,却还是转而写了一首模仿崔颢《黄鹤楼》的登临之作,即有名的《登金陵凤凰台》,这首诗亦是登临佳作,历来还常被评论家与《黄鹤楼》一起论及,欲争出高下。
除此之外,王维、李商隐、杜牧、陆游、辛弃疾等等大家皆有登临佳作问世,登临题材在古代可谓是实打实的超级网红写作题材。
那为何众多创作者偏爱写登临?而登临题材又为何容易写得出彩,为后世的我们留下诸多登临佳作呢?笔者将在下文给予详细解答。
二、从登临中能获得征服欲与满足感,从而产生创作的冲动
不同于现代科技的发达,人们能借助飞机等航空工具在天空遨游,见到许多壮阔的图景,这对于古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在中国古代,若想体会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便只有登高临远这种方式了。
人对于自然是有一种征服欲的,这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我们都熟知登山,当费尽力气到达山顶后,人会有一种满足感,尤其是当看到山顶的美景,放眼望去,更从心中生出一种睥睨万物的豪情。征服欲得到满足后,豪迈之情油然而生,这时候最易出豪放型作品,曹操的《观沧海》就是在这种情绪激荡下产生的作品,尽显一代霸主气质。
西方有一种文学理论认为,艺术是情感的宣泄。而中国亦有诗缘情而绮靡的说法。这种情感就促成了创作活动的产生,并区别于无病呻吟的生硬之作,更容易引起人情感的共鸣。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先描绘了诗人登鹳雀楼的所见之景,即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而后是两句哲理性极强的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既是指登楼能使人看到更广阔的风景,亦是象征人生和学习就如同登楼一样,不断进步,方能有更广袤的视野,以体会人间无数风景。王之涣这两句诗集中体现了登临的基本作用:帮助人们扩大视野,使思路更上一层楼。
登临的确容易催生哲理。北宋的王安石就有一首以登临为题材的哲理诗,名《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身处高处,自然就有一览众山小的自信。因此欲练胆气和见识,登高望远也是一种常见的方式。对应人生也是如此。众人印象里一脸苦大仇深、忧国忧民的杜甫,曾经也有过豪情壮志的时候,那首《望岳》,就集中体现了他内心登高至顶、建功立业、施展抱负的心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既是想象登顶的豪迈,亦是大唐儿女身处盛世,满腔豪情壮志的最生动写照。
三、登临中的自我观照:场景的阔大VS自身的渺小,碰撞中产生思维的火花
征服欲与满足感是登临所具备的最基本的方面,若把登临所得的感受分层的话,那它们就当居于最底层。再往上走,或再稍等片刻,登临者就该体悟到自身的渺小了。
中国的知识分子经常会有一种无力感。说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少年时期挥斥方遒,对世界有着无尽的好奇,对自身有着无限自信。但经历诸般人世浮沉之后,往往发现这世界与自己想象中的相去甚远。
拿读者最熟知的几个文学家来说:王维少年英才,后经历朝堂争端,又在安史之乱后被迫出任伪职,仿佛人生污点,即便后来免遭难,也终究是渐渐淡了朝堂上的心思,看透宦海沉浮,一心向佛。晚唐著名的开诗歌幽隐之风的李商隐,就是一生襟抱未曾开的典型代表人物,深陷牛李党争的他如在夹缝中生存,处处受掣肘,一生郁郁不得志。荥阳有座夕阳楼,是他的知交萧澣在郑州担任刺史时所建,后萧澣被贬,李商隐登夕阳楼时,便作了这首《夕阳楼》: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既是对友人命运的伤感,亦是对自己身世悠悠的悲叹。又如北宋苏轼,一场乌台诗案如当头一棒,让他历经人世艰险,接连几次贬谪,一次比一次揪心,命运之蹉跎可谓让他体会尽了。人生的短暂与个人的渺小,在到处碰壁的时候最能体味出来。长久的不得志,会让人产生一种孤独感,甚至会有一种连想努力都不再有力气的无奈之感。
这种孤独感,在登临时也会出现。明朝何景明的《登谢台》结尾两句今来古往无穷事,万载消沉共一哀就是这种心境下的自嘲式疏解。
苍茫天地,我居于高处,万古悠悠,仿佛就剩了我一个人。这种时刻,场景越是阔大,越是能体现出自我的渺小。在茫茫宇宙面前,人只不过沧海一粟,微小得不足一提,那么,曾经执着且为其拼尽一生的那些东西,究竟意义何在?登临所产生的这种追问是难能可贵的。
陈子昂,唐代诗人、诗论家,仕途屡遭挫折,政治抱负难以实现。公元年,为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陈子昂写下文学史上著名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短短四句,震荡千古,表达对明君贤臣的期盼,抒发知识分子难遇明主,人生志向难以实现的孤独和寂寥。
李白有一首小诗——《独坐敬亭山》,此诗营造了一种静谧的氛围,用众鸟的热闹烘托诗人孤身一人的孤寂和寥落,而最后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除了刻画诗人的孤独和无可奈何的自嘲,还意外地进入了一种人与自然的观照境地,这就比单纯地塑造孤独要更难得。人在自然中观照自我,并从中体悟自身的渺小,这本身就是一种所得。
人生在世,命运浮沉,人人都难以摆脱命运的无力感,世界上没有永远一帆风顺的人。但我们能首先体悟到这种无力,并尽可能积极地去面对它,这就比毫无所觉被迫被命运裹挟着走要有意义得多。
四、情感与思想进一步升华:由个人之悲到家国之感,再到对宇宙人生和历史兴衰更深广的体验
东汉建安七子之首王粲写《登楼赋》,抒发对乱世时局的感慨,李元度《傅学正鹄》曰:因登楼而四望,因四望而触动其忧时感事、去国怀乡之思。这段话道出了登临之作最大的价值所在。岳飞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就是这样的一首作品,其中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发人深省,警醒世人。
历来的登临佳作,多抒发历史家国情怀。中国向来重集体意识,小农经济和中央集权政治下的人们,对于家与国有一种融入骨髓的依恋。登高临远,望见故乡的方向,就会生去国还乡之思;看见遍地萧瑟,又会有一种年华逝去,历史轮回的空虚感。再逢乱世,或是君主不明,政治黑暗,则会忧心家国,慨叹民生。这种情怀是极易打动人心的。因此此类登临作品,哪怕由于创作者笔力不够,略显粗疏,雕琢润色不足,也较之一般的题材,更容易出上乘之作。
杜甫的诗其实是最适合拿来举例子的,但也正是由于解杜诗的人太多了,符合本文主题的杜诗也太多了,因此笔者便避开了这个高峰,选取其他名作稍作例证。崔颢的《黄鹤楼》,前四句反反复复写了仙人乘黄鹤而去的典故,后四句则写诗词中常见的乡愁,从写法上看并无什么出彩,但历来读者偏爱他这首诗的前四句,哪怕它容量不够丰富。甚至还有人觉得此诗后四句可有可无,或有画蛇添足之嫌,建议去掉后四句,仅留前面一半,这又是为何呢?
主要原因就在于前四句以一个人去楼空的意象,营造了一种万古悠悠的历史空旷感。就如同沧海桑田浮云苍狗人走茶凉这些词给人的感觉一样,短短几个字内蕴了没有限量的时间和空间,读这首诗,每一个读者都不由随之进入一种审视自我生命,追问宇宙人生的状态里,这是此诗的迷人之处。
由于崔颢的《黄鹤楼》写得太好,李白也仿之作了一首《登金陵凤凰台》。对于这两首诗的优劣,历来评论家众口不一。
认为李白诗高于崔颢诗的论者,一般是从这两首诗的整体思想出发,认为李诗中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二句,表达了对政局的忧虑,体现了作者对于家国的关怀,而崔诗则仅写了乡愁,并未触及知识分子的这种家国使命感。从这一例来看,可知家国情怀在中国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