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文人创作心态,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一笔,这种心理状态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特殊性的影响,文学史上数不胜数的作品出现,就是这种创作心态的表现形式。
蜀道独具特色的美景和悠久的历史人文传统,都远不同于唐代文人们在长安的所见所闻,故而他们描写蜀中景色时往往带有一种距离感和情感上的隔阂,这种疏离感和隔阂使诗人们在创作心态上会与在长安时完全不同。
唐金牛道文人创作心态探究
一与“蜀道难”相绾结的生命体验
1奇观林立
金牛道上风景万千,奇观林立,但是留给世人印象最深的当属艰险崎岖的剑阁蜀道而与此蜀道密不可分的便是李白的《蜀道难》。
李白及其诗歌的生命意识素来为人们所赞扬,李白诗歌的青春洋溢和朝气蓬勃也成为盛唐文化的代言人,而《蜀道难》更是其中翘楚,被其同时代的贺知章推崇为李白诗歌生命气象的巅峰之作。《蜀道难》所体现的生命探险意识,主要表现为大自然的“险峻”、生命的“经历”以及灵魂的“感叹”。
诗人首先描写蜀道的奇险“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青泥”“连峰”“枯松”“绝壁”飞湍瀑流”等飞流急湍、高峰险壑生动地重现了蜀道惊绝的景象,雄奇壮观的奇景赋予了诗人从未有过的情感体验。
诗人于是通过亲身历险,感受到了古人在此开辟道路的生命体验“地崩山摧壮士死”,五丁开道的神话在诗人亲历之后更加能够感受到传奇。接着诗人又在攀登途中不断发出慨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诗人通过抚胸惊恐、屏住呼吸、脸色突变等行为来表现自己突破自我、挑战生命极限的高峰体验,诗人此时是忘我的,他的每一个动作和每一声感叹都构成了生命体验的最强反馈,他内心的波涛汹涌与磅礴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故而他的诗作也被注入了生命。
因此李白的《蜀道难》正是通过这种自然之“险”和亲身之“历”达到了生命与灵魂的交融,突出表现了诗人的探险特质,追逐生命的高峰体验。
2内心的愉悦
除了李白的《蜀道难》之外,唐代许多诗人行走在金牛道上,有着与李白相似的感受,他们在险峰万仞和急湍激流中注重自己亲生经历的感受,他们心无他物,将自己置身于蜀地山水之中去体悟大自然的美妙,以及美景带给自己内心的愉悦与感悟。
这几首唐诗都属行旅诗,不同于怀古咏史诗和咏怀抒情诗,行旅诗歌中更加注重对地理环境和景色的描写,诗人在此过程中更加注重自身亲历所获得的感受,他们沉浸在大自然与心灵的沟通与融合中。
在《早上五盘岭》一诗中,诗人驾着马车行至五盘岭,本一路上颠簸艰辛,但此时入眼所见群峰隐于夕阳之下,翠色的树木拔地而起,上头仿佛笼罩着一层雾气,诗人此时忘记所有的疲惫,将自己置身于美景,全身的感官都在感受天然的美和畅快,尽管栈道湿滑,田草干枯,但诗人心系美景与知己,便不觉蜀道艰难。
二与金牛道故实相关的怀古幽思
1历史故事
金牛道开辟时间久矣,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有无数历史事件在这条道路上发生,并为后世不断传诵。金牛道上的景观大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如金牛驿、筹笔驿、和上亭驿等。
这些故实地所发生的历史故事或沉重、或戏谑,故而来往蜀中的诗人们路过故实地的创作心态也大相径庭。
“五丁开道”的传说在金牛道上经久不衰,《蜀王本纪》中详细记载了金牛道开辟之始末,来往此地的唐代诗人看到金牛道沿途美景以及崎岖难行的蜀道之时,几乎都会有感“五丁”之艰辛,他们行走于艰难的蜀道之中,不免为古代先民开辟蜀道的智慧与艰苦感慨,于是对此典故多有赞叹之意。
2抒发自己内心
筹笔驿不同于金牛道上其他地方,此地有诸葛亮在此谋略大计的历史事实,故而诸葛亮与筹笔驿经过长久的历史积淀,此地以人闻名,渐渐成为蜀地重要的一张文化名片。
而唐代诗人们对于此地的反复吟咏更是加深了这张名片所蕴含的文化积淀与意蕴。来往蜀中的唐代诗人们,尤其是中晚唐诗人,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对于混乱的时局和政局不满,但是又挣扎于其中,他们苦于自己空有才华却无人赏识、报国无门,故多生“遗”“恨”“憾”,而筹笔驿此地与诸葛亮之间的联系,让他们行于此处,不免多有驻足,慨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遗恨,实则也是以诸葛亮的命运自比,抒发自己内心的愤懑。
上亭驿最为人称道的典故就是唐明皇夜雨闻铃,在唐代文人笔下第一次提到这个故的是白居易的《长恨歌》“夜雨闻铃肠断声。”即唐明皇是在幸蜀途中经过上亭驿在此地休憩,夜晚听到曲声不禁思念贵妃,心痛不已。
除此之外便是张祜《雨霖铃》中再提到此典故。宋代诗人易士达有诗《上亭驿》:“霏霏风送铎悲鸣,大驾南巡宿上亭。
这首诗比较清晰地叙述了唐明皇南巡途中于上亭释夜雨闻铃,思念杨贵妃的历史典故。有关于上亭驿唐明皇夜雨闻铃的诗歌大多都不带有诗人自身情感,大多都是描述历史事件的缘由,戏说甚至赞颂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
文学地理学视阈中的金牛道文学
一百步九折萦岩峦:金牛道景观及其“含义”发微
1强烈的地方色彩
文人多题咏的黄鹤楼、岳阳楼、敬亭山、大雁塔、杜甫居住过的杜甫草堂等等。巴蜀地区在入蜀道路开辟之前,山川险峻、道路阻塞难通,对外交通不便,即使随着各条通川道路开通,中原与巴蜀地区的阻隔被打通,但是巴蜀地区多年来由于外部交通难通、内部盆地宽阔有余,所以在封闭的地形上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文化结构,逐渐孕育了比较成熟的巴蜀文化系统,在此地产生的文学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
金牛道文学多为外地文人入蜀所作,故而这种传统巴蜀文学的封闭性和同一性被打破,这类文学作品大多具有多重意义,金牛道上著名的文学景观古蜀道、剑门关都体现了这些特点。
文学家的咏叹賦予了自然景观以人文意义,又或者对人文景观本来就具有的意义行肯定和强调、补充和说明、以及创新和改写,从而赋予同样一个景观以新的人文意义。
2人文意义再度肯定
描写剑门关这个自然景观,这些诗歌帮助我们对剑门关这个景观产生了更加深刻和丰富的地理感知。但是有由于诗人不同、经历不同、诗人行走于此的感受不同,因此诗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我们作为读者对此景观的感受也不同。
杜甫这首诗作于乾元二年举家从同州迁至成都的路上所作,他途经此地看到剑门关地势险要,从而由此联系到藩镇割据造成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苦难。诗人意识到巴蜀地区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容易被军阀割据占领,由此表达了对国家分裂、战争不断的担忧,以及对战争发起者的强烈愤怒。
戎昱《入剑门》也是和杜甫一样表达了对战乱造成国家混乱、百姓流离失所的愤怒与悲叹。三首《题剑门》的共同特点都是则都是诗人们对于剑门关这—自然景观雄奇、险峻的感叹。除此之外李德裕在诗中通过“三刀梦”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对于建功立业的渴望;杜光庭也表达了自己对建立“乾坤功”的渴望和羡慕。
由此可见,文学景观的意义是由不同作家的创作和读者的解读所赋予的,由于时间、情感差别,因此这类文学景观也具有多种人文意义。
除了这类具有多种角度阐释的文学景观之外,还有一类地理景观,由于此类景观已经被人赋予了某种人文意义,因此后来者的创作者对这类景观的吟咏和书写,多是对已有的人文意义再度肯定。
二金牛道文学的地理意象研究一一以“剑阁”景观为例
1蜀道文学的代表
意象一词放在文学地理学的领域则可以被解释为地理意象,这些地理意象是可以被人们感知的、具有清楚可见的形象,并且这些形象具有独特的内涵和丰富的韵味,正因此特殊性也一再被文学家咏叹,而读者也正是在这种咏叹中重新感知这种地理意象的独特美感。简而言之,就是文学家对地理客体的主观感知。
地理意象也可以根据其存在的形态分为实体性地理意象和虚拟性地理意象。其中虚拟地理意象则是指存在于文学作品中的纯属虚构的地理意象,例如《红楼梦》中的太虚幻境、西游记中的天竺灵山等;而实体性地理意象就是指客观存在的、被各朝各代文学家不断提起咏叹的地理意象,例如黄河、长江、灞桥柳、曲江水、洛阳牡丹等。
作者在诗中主要将蜀道周围的山川水流的特点描写得十分仔细,以变化莫测的手法将这些特点放大,淋漓尽致地向世人展现蜀道的艰险难行,从而将一幅伟丽的蜀道山水图卷铺展开来,这里有古栈道的逶迤、高险、崎岖,令人读来心生敬畏。这首诗一出即名满天下,成为蜀道文学的代表作品。
2地景意境被赋予
金牛道上的文学地理意象主要是地景意象,最著名的地景意象是剑阁,在唐代诗人笔下,剑阁这个地景意境被赋予了复杂、深厚的意义。
首先是剑阁作为金牛道上最崎岖、逼仄的一段道路,入蜀的文人都必须经过剑阁蜀道,其中一部分诗人在此多将自己的前途命运和官宦生涯与这段崎岖的道路相联系,从而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或前途未卜的担忧。
剑阁栈道险峻、疾风劲劲,剑阁蜀道艰险遥远,虽然诗人并不知道自己入蜀前途如何,但是诗人仍然抱着积极的心态,驽马奔赴自己的前程路。崎岖的蜀道本是一个自然地理景观,但是诗人在此将自己的主观情感寄托在这剑阁蜀道上,那么这条客观存在的蜀道就变成了可以表达诗人心境的文学语言,从而通过剑阁所指代的意义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除此之外,剑阁作为蜀道最负盛名的地理景观,唐人多光顾此地,专门为此地理景观作诗,这里的剑阁又回归到地理,仅仅作为一个地方名片,作为文学家的创作蓝本,为文学创作者提供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