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试下个月各学校陆续开始了,为了方便大家复习和掌握古诗词鉴赏题型,特发此文。一共十一首诗,请大家认真揣摩。预祝期中考考出好成绩。
1野望(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黄昏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皈依何方。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大家互不相识,相对无言,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此诗写山野秋景,景中含情,朴素清新,流畅自然,力矫齐梁浮艳板滞之弊,是王缜的代表作之一。
首联叙事兼抒情,总摄以下六句。首句给中间两联的“望”中景投入薄薄的暮色;次句遥呼尾句,使全诗笼罩着淡淡的哀愁。颔联写薄暮中的秋野静景,互文见义,山山、树树,一片秋色,一抹落晖。萧条、静谧,触发诗人彷徨无依之感。颈联写秋野动景,在以上背景展现“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的画面。这画面,在秋季薄暮时的山野颇具典型性。既然是“返”与“归”,其由远而近的动态,也依稀可见。这些牧人、猎人,如果是老相识,可以与他们“言笑无厌时”(陶潜《移居》),该多好!然而井非如此,这就引出尾联“相顾无相识”,只能长歌以抒苦闷。王绩追慕陶潜,但他并不像陶潜那样能够从田园生活中得到慰藉,故其田园诗时露彷徨、怅惘之情。
此诗一洗南朝雕饰华靡之习,却发展了南齐永明以来逐渐律化的新形式,已经是一首比较成熟的五律,对近体诗的形式颇有影响。
全诗通过对萧瑟恬静的秋景描写,表现了作者百无聊赖的彷徨和孤独无依的抑郁心情。
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颔联写树写山,一派安详宁静;颈联用几个动词进行动态描写,以动衬静;尾联运用典故,表达了自己孤独无依的苦闷与惆怅,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抒发了抑郁之情,同时兼有不问世事的闲适思想。
一、理解性默写
1.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3.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4.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二、阅读理解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4.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5.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7.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8.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1.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之情。
2.颔联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景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4.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5.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6.抒发了作者悠闲(闲适)惊喜(喜悦、喜爱大自然)之情。
7.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景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8.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02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个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千万年来只有白云悠悠。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洪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黄鹤楼》之所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佳作,主要还在于诗歌本身具有的美学意蕴。
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诗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画面美。诗中有画,历来被认为是山水写景诗的一种艺术标准,《黄鹤楼》也达到了这个高妙的境界。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之形势。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画面美。
总之,此诗写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且淳朴生动,一如口语,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
这首七言律诗通过诗人在仕途失意之际游览黄鹤楼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情和游子的乡愁。
前两联,先写神话传说,再写眼前景物的格局,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以神话传说起笔,则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颔联先写黄鹤之杳然不见,在远望天际寻觅黄鹤踪影之时,顺势转换为对天际白云的描绘,转换自然,毫无痕迹。从句中两个“空”字,可以体会到诗人吊古伤今,无限怅惘的情感。
1.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3.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二、阅读理解
1.解释下面的词语。
①历历:。
②乡关:。
2.诗中最能概括诗人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3.这首诗的前四句中,“黄鹤”三见,“突”字重出,是否有重复之嫌,为什么?诗歌的一、二两联和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4.五、六句写登楼所见的实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将画面描述出来。
5.崔颢的《黄鹤楼》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①历历:指(汉阳林木)清晰可数(或“分明的样子”)②乡关:故乡
2.“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3.不重复。由于气势贯通,自然天成,读来并不感到重复。
一、二两联表达的是寂寞、惆怅,尾联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4.天气晴好,江北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上的青草繁茂浓绿。
5.表达出诗人思念故乡的情感,抒发了诗人的忧愁心情与思乡、无奈之苦。
03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轻车简从将要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此句有两解)。我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浑圆。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到燕然。
《使至塞上》是诗人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两句写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这首五言律诗叙述了诗人出使边塞的艰苦行程,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塞外壮阔奇丽的景象及到达边塞访问的情况,表达了诗人出使边塞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感。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尾联用典故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
1.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4.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5.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6.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7.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8.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9.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二、阅读理解
1.作者,代诗人。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赏析。
3.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炼字赏析(从意境和炼字方面)。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赏析(从“诗中有画”方面)。
6.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7.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8.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王维唐
2.山高路远,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表达了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的抑郁、愤慨。
3.可从诗题“使至塞上”,诗句中“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属国、都户”等词语(地名、官名)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4.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两句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5.这两句话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景色虽不多,但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是抽象派的作品。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边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辉映着波澜不惊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辽阔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6.示例一:
①图画的构图美。
②画面空间阔大,层次非常丰富:从上到下有天边的“落日”、空中的烽烟、地上的“长河”;从近到远有烽烟、夕阳、无边的“大漠”。
示例二:①图画的线条美。
②线条简约,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广阔的大漠上,纵的是烽烟,横的是黄河,圆的是落日。
②色彩艳丽、丰富:黄色的“大漠”、浑黄的“长河”、白色的烽烟、红色的“落日”,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示例四:①图画的意境美。
②诗句形象生动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大漠”背景下,有缓缓升起的烽烟,有波澜不惊的“长河”,有即将西下的“落日”。
7.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营造了“苍茫”(或“空旷”“旷远”“辽阔”“广袤”等,意思相近即可)的意境;表现了孤寂的情感。
8.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和看到大漠景色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
04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
首先,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其次,这首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再次,这首诗在艺术上是比较成功的,写得曲折含蓄、波澜起伏,忽而写地面上的山光水色,忽而写太空的奇异景象;忽而写白天对山峦起伏、江流奔腾的大自然的欣赏,忽而又写夜晚对太空景象变幻的享受。最后才用拟人化手法,曲折含蓄地表现诗人离乡惜别的情思。我们透过诗人对大自然景象的细致观察和欣赏,就能体会到青年诗人刚刚走向社会的那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及其兴致勃勃的无穷活力。尤其“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逼真地描写出诗人乘船穿过三峡,崇山峻岭,逐渐消失在广阔的原野上;汹涌澎湃的万里长江,随着山势的消失,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缓缓东流……诗人就使用这种白描的笔触,淡淡的色彩,描绘出一幅非常真实的山水画卷,给后人留下了领略不尽的审美感受。
这首五言律诗描写了诗人从蜀地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情感。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两句诗想象大胆、奇特,被人誉为“神来之笔”,
俯视江面,月亮照在江水里,就像天上飞下来一面镜子,明亮耀眼;仰视天空,云气簇拥而来,就像海面上结成了一座座楼阁,新奇美妙。尾联中“送”字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1.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5.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二、阅读理解
1.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作简要赏析。
2.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4.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之妙,试简要分析“山随平野尽”中“随”字的表达效果。
5.本诗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其中最能表现他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的一个字是。
6.“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出了什么样的景象?
7.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2.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②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③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4.“随”字化静为动(或“以静写动”),写出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而不复见,形象地描绘了渡过荆门后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
5.怜
6.两岸的山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诗人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05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湖堤持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连成一片。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相飞往向阳的树木,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纷繁的花朵渐渐开放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够上遮没马蹄。最爱湖东的美景而百游不厌,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这首诗约作于长庆三年(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诗人以满怀的喜悦和生花的妙笔,描绘和歌颂了西湖迷人春色。
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尤其是中间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写出了自然美景给予人的感受。如不说绿草如茵,而说“浅草才能没马蹄”,就不落俗套,富有新意。从结构上看,从描写孤山寺一带景色到描写白沙堤一带景色,中间的转换不露痕迹,衔接非常自然。不但描绘了西湖旖旎骀荡的春光,以及世间万物在春色的沐浴下的勃勃生机,而且将诗人本身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中的心态和盘托出,使人在欣赏了西湖的醉人风光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深深地被作者那对春天、对生命的满腔热情所感染和打动了。
通过描写西湖蓬蓬勃勃的春意,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景色无比赞美和喜爱之情。
景中寄情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它既写出浓郁的春意,又写出了自然之美给人的强烈感受。把感情寄托在景色中,诗中字里行间流露着喜悦轻松的情绪和对西湖春色细腻新鲜的感受。
一、理解性默写
1.抓住早春特点,从仰视角度描写禽鸟(动物)的优美诗句是,。;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植物)的优美诗句是,。
2.表达诗人为早春胜景所吸引流连忘返的一句:,。
3.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自己喜悦之情的句子是:,。
4.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描绘春花初绽,春草吐绿的诗句是:,。
5.(通过花草来体现西湖早春生机勃勃)运用拟人,化静为动的诗句是:,。
6.写出诗人观景的处所,写出初春湖面水天相接美景的句子是:,。
7.苏轼写西湖的名句是:“,。”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写西湖美景令作者陶醉,以至于流连忘返的句子是:,。
8.点明诗人游览的地点和季节的诗句是:,。
9.直接抒情的诗句是:,。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2.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4.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5.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6.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7.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8.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9.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二、阅读理解
1.《钱塘湖春行》作者是,代大诗人。
2.解释下列词语。
水面初平:。
暖树:。
不足:。
3.这首诗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写景,以“”字为线索,同时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4.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从动植物的变化描写季节特征,用词准确而精妙,从中找出一处并进行品析。
5.赏析首联“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6.赏析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7.赏析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8.赏析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9.从本诗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写初春的景象?
10.作者游览的行踪是寺北贾亭西湖东白沙堤,在描写西湖景物时,最能够体现春意的词语是:。
11.诗中能够突出表达诗人情感的一个词语是:。
1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13.试描绘“水面初平云脚低”所展现的西湖早春的美景。
14.找出诗中体现初春特点的词语(任选两个),并加以品析。
15.这首诗的第二联和第三联分别从怎样的角度来描写钱塘湖初春景色?
16.“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是如何表现初春的特点的?请作具体分析。
17.诗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8.诗歌第二联中“几处”“谁家”用得极其精妙,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
19.“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诗中的“”字和“”字生动有趣地写出了早春给自然界带来的生机和活力。
20.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白居易唐
2.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平,即春水初涨。
暖树:向阳的树。
不足:不够。
3.“行”或“春行”早春美景
4.示例:如“争”生动反映出西湖早春黄莺争鸣活跃的热闹景象,又写出春光给自然带来的活力;如“几处”照应“早莺”,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准确写出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喜悦之情:如“乱”“迷”客观真实地再现湖边五颜六色的野花姹紫嫣红,让人眼花缭乱的早春之景等等。
5.漫行于孤山寺的北边,贾公亭的西面,春水初涨,湖面于堤相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这一联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6.写莺燕,从动物的动态的角度写出了初春给人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觉。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使人们倍加感到生命的美好。
7.写花草,用“乱花”、“浅草”来写西湖早春的美景。“渐欲”,渐渐就要;“才能”,刚刚能够,都表现出事物在发展变化之中。从植物的角度,着重表现诗人面对初春美景的喜悦的心情。
8.“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最爱”直抒胸臆,说明诗人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9.“水面初平”“争暖树”。
10.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11.最爱
12.有几处早来的黄莺,争先恐后地飞来向阳的枝头地唱歌啼鸣;不知是哪家新来的燕子,又在湖边不停地衔泥筑巢。
13.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14.“初平”,写出了春水新涨,几与岸平的情景。“几处”“谁家”,表现飞鸟不多,候鸟还未都从南方返回。“早莺”“新燕”说明刚刚从南方飞回。“渐”写出了野花渐开渐多的情形。“浅草”“才能”表现了草刚萌发的情形。
15.第二联主要是从动态方面对动物的变化进行描写,第三联主要从静态方面对植物的变化进行描写。
16.这两句诗写莺和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几处”“谁家”“早”“新”突出了初春季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特点。
17.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既表现了诗人因郊游而满怀喜悦,也表达了诗人对西湖初春景色的热爱之情。
18.“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表达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欣喜之情如果改为“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19.争啄
20通过描写西湖蓬勃的春意,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景色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6.饮酒(其五)(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这首诗歌是非常好的一首诗歌,它的好就在感情非常真率,一切都自然,特别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心远地自偏”对我们今天也不无启发,就是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非常现代化的、非常喧闹的这样一个社会当中,我们已经不可能像陶渊明时代那样隐居到山林里面去。我们在这个非常热闹的现实当中,只要我们每个人他的心远离了一些名利、一些物质的追求、远离了一些世俗的官场,那么我们住的地方也会变得偏僻起来,我们的心情也会变得宁静起来。我们也会克服一些浮躁的情绪,这样使自己变得非常的宁静,这个对于我们自己人生的修养,对于我们社会的安宁都是很有好处的。
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悠然自得的心境,反映出他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和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
全诗情味深永,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一、理解型默写
1.陶渊明《饮酒》中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生活的诗句是:,。
2.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本文的主旨句)的诗句:,。
3.《饮酒》中表现了怡然自得、恬淡闲适、热爱自然、胸襟旷达的诗句是:,。
4.《饮酒》中表明作者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的诗句是:,。
5.《饮酒(其五)》在陶渊明《饮酒》组诗第五首(结庐在人境)中与“可意会,不可言传”(表现物我两忘的境界)意境相似的句子是:,。
6.表现自己俯仰之间悠然自得,与自然融为一体(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诗句是:,。
7.表明诗人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生活的诗句是:,。
8.富含哲理,写出人生际遇实际只是人的一种感受的句子是:,。
9.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是:,。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3.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6.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7.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8.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9.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二、阅读理解
1.作者,(朝代)诗人。
2.解释下列词语。
(1)尔:。
(2)相与:。
(3)真意:。
(4)东篱:。
3.赏析“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4.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
5.请找出诗中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
6.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7.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8.“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9.请从这首诗中选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写下来,并简要分析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0.赏析“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11.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2.赏析“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13.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1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陶渊明东晋
2.(1)尔:这样。(2)相与:相伴。(3)真意:作者的人生理想。(4)东篱:象征远离世俗、洁身自好的品格。
3.前两句写诗人虽居闹市,而内心宁静脱俗。
4.“见”字表现出悠闲不经意,体现出与自然融为一体,而“望”字是有意地向远处看,体现不出物我合一的境界。
5.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6.不同意。这一句是写诗人虽身居闹市,却远离俗世,不受世俗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言之成理即可)
7.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任选一词,言之成理即可。
8.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9.示例:
①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诗人虽身居闹市,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表达了诗人内心宁静,脱离尘俗的思想感情。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表达了诗人超凡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思想情感。
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诗人东篱采菊,抬头见山,表现了他悠然自得,物我两忘的思想境界。
④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诗人通过黄昏中飞鸟结伴归林的美好景色,表达了诗人摆脱束缚,自由自在的思想情感。
⑤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人从大自然中悟到了无法言说的人生真谛,表达了诗人陶醉其中,悠然忘我的境界。
10.问句朴实,回答深刻,表达了诗人不与世同流合污的境界。“心远地自偏”道出了感觉与处境之间的辩证关系;隐居更主要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心灵的“焦距”调好,就可以“大隐隐于市”处闹市若幽谷。
11.“见”表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在采菊之时无意间山的形象映入眼帘。好像自己的心早已和山融为一体了。用景物描写衬托诗人远离世俗后闲适、自得、恬淡(或悠然恬静)的心情。“悠然”二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12.这是傍晚山中的景物描写,写出诗人隐居后的欣慰之情。表面写夕阳西下,倦鸟归巢,实则是劝告人们不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应该返回这美好宁静的大自然。
13.这句诗描写了田园的美好景色,作者用菊花、南山、山中晚景、归林飞鸟等意象构成了一幅大自然的美丽图景,表现出作者陶醉于其中的悠然自得的心情。
14.表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感悟到人生真谛,和对自然风光的喜爱。
7.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国都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这首诗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由登高望远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了很久,以致于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作者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感情。
移情于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其实是诗人自己内心感情的写照,形象动人。
一、理解型默写
1.写出望中之所见,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语句:,。
2.承上启下,表明诗人作者移情于物,感时伤别、见明丽之景诱发内心伤感(或运用拟人抒发伤感之情)的语句:,。
3.写战火连绵,久盼家音,抒发千古以来战争中人们共同感受的名句:,。
4.诗人刻画自身形象,抒发忧国、念家、悲己的语句是:,。
5.杜甫的《春望》中,春天的花开、鸟鸣无疑引发了诗人的优国和思亲之情:,。
6.杜甫在《春望》一诗中写国都沦陷,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杂草丛生,且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诗句是:,。
7.杜甫在《春望》一诗中悲哀国破家亡,伤感离乱之痛,表现他爱国,念家的美好情操,诗中能够表现他忧愁而日益衰老的句子是:,。
8.在《春望》中,春天的花开鸟鸣反而使诗人杜甫生出忧国和思亲之情,即所谓“,。”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5.感时花施泪,恨别鸟惊心。6.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7.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8.感时花施泪,恨别鸟惊心。
二、阅读理解
1.作者,代诗人。
2.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3.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5.赏析“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6.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7.请对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8.诗的首联,写诗人“望”到的景象是?
9.后三联写诗人内心感受,突出了诗人怎样的渴望?
10.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一个“”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11.请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一名句的妙处。
12.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1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杜甫唐
2.开篇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树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这一联虽是写景,却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3.这两句通常解释为: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
4.这两句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5.这两句种,诗人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6.示例一:“破”字用得好。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示例二:“深”字用得好。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7.尾联描绘了一个头发花白,稀疏到“不胜簪”地步的诗人形象,透过这一形象,可以想见其内心的凄怆、悲凉,其苍老之态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8.国家(山河)破碎,城中春草凄凄,一片破败。
9.反对战争,渴望和平。渴望战争尽快结束,期盼亲人团聚,国泰民安。
10.破满目凄然
11.在战火连绵不断的日子里,消息隔绝。作者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能激起人强烈的共鸣。
12.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13.忧围伤时、念家悲己。
8.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敌军似乌云压进城垣,城垣就要被摧垮。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日光照在铠甲上,闪烁着金光。悲壮的号角回荡在深秋的天空中,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为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手操宝剑誓死保卫祖国的边疆!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后称“乐府诗”。多介绍战争场景。
诗人的语言极力避免平淡而追求峭奇。为了追求奇,他在事物的色彩和情态上着力,用浓辞丽藻大红大绿去表现紧张悲壮的战斗场面,构思新奇,形象丰富。
全诗写了三个画面:一个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颈联颔联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颈联写部队黑夜行军和投入战斗。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这首诗,意象新奇,设色鲜明,造型新颖,想象丰富而奇特。诗中,诗人不借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以及君主重用贤才的美德,都给读者以强烈而美好的感受。
诗人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黑云压城城欲摧”用比喻和夸张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引用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
一、理解型默写
1.诗中写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战士整装待发,士气还很旺盛的诗句是:,。
2.诗中描写白天戒备森严,无比威严的诗句是:,。
3.诗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
4.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
5.“,”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
6.“,”显然是潜师夜袭,一场苦战。“易水”二字使人联想起战国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7.“,”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所筑,渴望贤才,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奇才。诗人借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的称颂。
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2.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3.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4.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5.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6.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7.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二、阅读理解
1.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
2.最后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4.诗人把一个旷日持久的战争浓缩在一个昼夜里加以表现,诗中写了几幅画面?
5.本诗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表现了守边将士什么精神?
6.“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
7.请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8.赏析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9.赏析颔联“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10.赏析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11.赏析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首句用黑云暗喻敌军,一个“压”字,把敌军的人马众多(来势凶猛或交战双方力量悬殊)情况,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2.引用典故表达了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3.这是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这里所说的“报君”、“为君死”跟封建时代臣子的“愚忠”有着本质的区别,“君”这是中央集权的象征,“为君死”即为维护中央集权战死。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两句也可算得是诗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了。
4.三个画面。一是在白天将士们严阵以待,一是黄昏前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兵出其不意袭击敌人。
5.誓死报国、英勇赴战的精神。
6.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
7.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概括了这场战争的艰苦性,赞扬了官军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和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
8.首联写景又写事,“黑”“金”等凝重的色彩,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这两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第一句可引申为情况危急。)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严阵以待。
9.颔联意思是悲壮的号角响彻秋天的原野,夕晖掩映下,塞土有如燕脂凝成,紫色更显得浓艳。分别从声(角声—号角声)、色(燕脂—胭脂色、夜紫—紫红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
10.颈联写部队黑夜行军和投入战斗。“半卷”表明行军神速。
11.尾联引用黄金台的典故(黄金台是战国时期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高台,用以招揽天下之士。)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和作者坚定的政治立场。
12.本诗通过描写艰苦卓绝的边塞战斗,展示了危城将士决心寸土必争,奋死抗敌,尽忠报国的精神。
9.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这是一首咏史诗,用诗来写历史,诗人杜牧当时任黄州刺史时作。诗人通过一支断戟,写三国时孙刘二家联合抗曹的赤壁之战。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从艺术上看,诗的构思极为精巧,点染用功。诗人杜牧在前两句用了以假作真的虚托手法,这就好比写当朝的人或事而假借于前朝的人或事来写;诗中还运用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后两句写战争的胜负时,通过大小乔这两个具有特殊身份的女子命运来表达设想中东吴败亡的结局,别出心裁。
这首诗即物感兴,托物咏史,表达了自身感慨: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同时也抒发了自己胸怀大志而不被重用的抑郁不平之气。
即小见大,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的风云人物。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王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
一、理解型默写
1.借古物兴感慨的诗句是:,。
2.运用议论手法诗中隐含作者独特的见解,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情绪以小见大,借二乔的命运反映赤壁之战重大影响的诗句:,。
3.在《赤壁》中,作者杜牧对赤壁之战的历史结局进行评判的句子是:,。
4.杜牧在《赤壁》中写设想中的东吴败亡,不从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着笔,仅以二乔命运代表东吴命运的诗句是:,。
5.杜牧在《赤壁》中借物兴感,评论赤壁之战胜负的诗句是:,。
6.杜牧的《赤壁》一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的诗句(作者夸大东风的作用,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是:,。
7.《赤壁》中表现杜牧一反传统的看法,抒发奇想,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的两句诗是:
1.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4.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5.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6.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7.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二、阅读理解
1.作者是,代诗人。
2.解释下列词语。
①销:。
②将:。
③磨洗:。
3.在初中阶段我们学习了几十首古诗词,有的咏史,有的写景,有的叙事……请问杜牧的《赤壁》属于那一种写法?本诗在运用这种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4.“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中“东风”指什么?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诗句的理解。
5.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6.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7.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借“”这件古物引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叹,抒发了之情。
8.如果把诗歌最后一句“铜雀春深锁二乔”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9.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深刻含义的理解。
10.这首诗与三国故事有关,“东风”指。
11.结尾两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的意思是什么?
1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了解议论抒发了作者怎样思想感情?
13.本诗借“折戟”“二乔不曾被捉”这样的“小物”“小事”来抒发对国家兴亡的感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4.有人说,赤壁之战中,如果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因此有人认为,杜牧作本诗的目的是为曹操叫屈。你同意这种说法吗?简述理由。
15.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杜牧唐
2.①销:销融。②将:拿起。③磨洗:磨光洗净。
3.咏史诗。特点:借史实抒情。
4.“东风”指火烧赤壁一事。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5.这两句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胜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会重写。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含蓄而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6.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
7.折戟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
8.不好;虽然它们表达的意思基本一样,但“铜雀春深锁二乔”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
9.示例①: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示例②: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
示例③:这两句诗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被改写。
示例④:这两句诗从反面落笔:假使东风不助周郎,那么双方的胜负就要易位。诗人借咏怀古事,寄托自己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10.火烧赤壁之事(或周瑜火烧赤壁大败曹操的事)
11.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大乔、小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12.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曲折地反映出他抑郁不平和豪爽的胸襟。
13.由“折戟”引出“认前朝”——“三国赤壁”,小中见大,从而为下文对历史的咏叹铺垫。(或借一件古物起兴对历史的慨叹,由此引出对战争的感慨,再由此联想到国家队命运,这是以小见大手法。)
14.不同意。杜牧其实是借本诗表现这样的感叹: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同时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15.借赤壁之战故事,表达了诗人不遇“天时”,英雄无用武之地抑郁不平之气。
11.渔家傲(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转动,像无数的船只在舞动风帆。梦魂仿佛回天庭,听见天帝在对我说话。他热情而又有诚意地问我要到哪里去。我回报天帝路途还很漫长,现在已是黄昏却还未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千万别停息,将我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仙岛。
这首词气势磅礴,奔放有力,是其作品中少有的浪漫主义豪放词。从内容、情调及风格上看,这首词应该是南渡以后的作品。南渡以后的情况则有所不同了。作者经历了靖康之乱,举家南迁,备尝家破人亡与颠沛流离之苦。这使她的生活面大了,阅历也深了,作品的内容也较前期丰富了,这一时期词作品多是家国沦亡与个人不幸遭遇的哀叹,与前期生活无忧无虑时的多为爱情的歌颂和离别相思、伤春悲秋的叹息情调有了本质的不同,取而代之的是浓厚的感伤情绪。这首词借助于梦境的描述,创造了一个虚幻的世界,充分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执着以及对自由与光明的向往和追求。作者在梦中直接来到天宫,大胆地向天帝诉说自己的不幸,强烈要求摆脱“路长”与“日暮”的困境,然后象大鹏鸟一样逍遥,驾一叶扁舟,乘风破浪,驶向理想中的仙境。这首词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风格豪迈奔放,与苏轼“起舞弄清影”和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有同工之处。
这首词在表现手法上与人与己都有所不同,那就是丰富、大胆的想象,这也是这首词的独到之处。作者把天上的银河想象成与人间河流的同样特点,流动的水,可以行船;把闪烁的星星想象成为挂满风帆的船儿;想象自己乘坐船儿驶向理想境界中的神仙世界。此外,作者还想象梦回天庭,受到“天帝”的接待。这一虚幻梦境的创造之神来之笔,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对现实处境的厌倦核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这一浪漫手法是诗人创作的一个惊人的突破。
此词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词人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以梦游的方式,以人神对话为内容,实现了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充分显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一、理解型默写
1.词中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并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的句子:,。
2.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以及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不满的句子:,。
3.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慈祥的天帝。在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瘼的天帝。“”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寄寓着美好的理想。
4.李清照在《渔家傲》中,“”一句用路途遥远而时光易逝来比喻理想难以实现,写出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感受。
5.李清照的《渔家傲》中“,”表达了词人决心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乐观地寻求幸福的理想与愿望,也是本诗的主旨句。
6.词中运用屈原《离骚》诗句典故,词中意境壮阔、想象丰富、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的句子是,。,。
1.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2.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3.殷勤问我归何处4.我报路长嗟日暮
5.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6.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二、阅读理解
1.第三句至第七句写诗人与天帝的问答,以此表现作者。
2.最后三句回答天帝的问话“”,交代,借此表现诗人。
3.李清照是派的代表作家,但这首词的风格却十分。
4.这首词,《花庵词选》题作“记梦”,词人着力描写梦境的作用是什么?
5.“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中“嗟”“谩”二字值得品味,请根据这两个字的意蕴,说说这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一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7.词中的“谩”有多层含意,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
8.简析词中画线句的作用。
9.这首词想像奇伟、气度恢弘,请就此作赏析。
10.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怀才不遇的感慨
2.殷勤问我归何处?海上仙山是自己的归宿;追求自由光明的渴望
3.婉约,豪放
4.词人借梦境把天上和人间作了一个鲜明的对照,充分表现了她对现实的不满及人生际遇坎坷的感怀。词人还借虚幻梦境表达对自由的渴望,对理想人生的追求,其非凡才能和美好愿望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因此只有把它寄托于梦中仙境,在这梦境中寻求出路。
5.“嗟”字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彷徨忧虑的神态,表明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的叹惋。“谩”字流露出心中的哀怨惆怅:一是空有诗情诗才,因知音(丈夫)早逝,而无人能会意;二是慨叹自己身逢乱世,有着对现实无能为力的苦闷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6.拟人。由写梦引出(过渡到)下阕词人抒情。
7.“谩”,空空、徒然;词人慨叹有才无用、怀才不遇;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含蓄交代自己向往“三山”的缘由。
8.承接上下两片,上片末写天帝的问话,下片前二句写词人的对答,问答之间,语气衔接;“殷勤问我归何处?”表达了一种平等友好的关系,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生疾苦的天帝形象,从中饱含着深厚的情感。
9.作者创造出虚无缥缈的梦境,把天上的银河与人间的河流联系起来,把闪烁的星群想象成为挂满篷帆的航船。作者乘坐这艘“飞船”到达天上,受到“天帝”的接待,驶向理想中的仙境。由此反映出作者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光明的追求,表现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10.隐寓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