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川古铜今不在故人西辞黄鹤楼

东川以产铜而闻名于世,号称天南铜都,东川人自称铜都人,东川文化以铜文化自居,东川把铜作为东川宝贝,位居东川新三宝古铜、奇石、红土地之首。

东川有多年的采铜史。上古时期马踏露铜,战国时代采冶铜矿,西汉时期“火烧水泼法”采铜和木炭冶炼铜锭铸造钱币,东汉以后为历代王朝提供铸币原料,康乾盛世铜币有70%为东川铜所铸造。

东川铜矿是层状型铜矿,属海相沉积的铜矿床,矿石成分以绿锡腊―辉铜、紫金锡腊―斑铜(颜色像古铜,伴有深蓝、紫黑、赤色等斑纹,故称斑铜)和黄金箔―黄铜为主,紫金锡腊是打制斑铜的原料。

红铜是天然铜,是人类最早发现和应用的铜。中国在三皇时代开始使用红铜,夏代进入了青铜时代。商代早中期,中国青铜冶炼日趋成熟,生产出比纯铜更加坚硬耐用的铜锡合金制品。《华阳国志·南中志》记载:“堂琅出银、铅、白铜。”堂琅即滇东北东川、会泽一带。殷商时朝,商王武丁王妃妇好去世,殉葬大批青铜器物,据科学数据分析,这些青铜器的原料产自今天的会泽、东川、巧家一带的金沙江边。东汉时期,会泽铸造锻打的“堂琅铜洗”声名远播,铜洗的铭文和图案记载了中原文化与滇中文明的深刻渊源。

斑铜源于青铜,始于明代,创于东川。明宋应星《天工开物》载,年前明宣德年间,朝廷铸造宣德炉,东川匠人参与其事,领悟了“金银杂铜锡化作一团,命以铸炉”的技艺。以此为基础,东川匠人世代反复实践,最终确认了将稀少呈分散状态存在的贵金属成分聚集为较大晶体质点的熔炼工艺,总结出选料、净化、粗胚、成形、烧斑、整形、精加工、淖斑、煮斑、露斑、擦洗、抛光等一整套独门绝技,创制了出于青铜而胜于青铜的斑铜制品。

斑铜有生斑和熟斑之分。生斑,即采取天然铜矿石加工而成,胎薄,有焊口,斑纹小,棱斑,有锐角,折光性强,有立体感,金黄交错,铜中透斑,似镶入赤金色的晶体,色彩瑰丽斑驳。生斑做工精湛,被称为稀世珍品,但斑矿罕得,原料不易,产品甚少。清末,昆明地区匠人发明了熟斑,即在熔化的纯铜中加入适当比例的其他金属,在“混而不合”的状态下,经浇铸成型、磨光、化学药品着色、显斑等工艺处理而成,斑纹略呈放射状,形状、大小分布有致,生动自然,造型细致、复杂,也更为典雅、丰富。熟斑产品厚重,无焊口,斑纹花型大,呈红色,光斑多为不规则圆形或条形,斑点无立体感而色暗,多制成工艺品供爱好者收藏。

东川斑铜制品,制作考究,“妙在有斑”、“贵在古朴”,被称为“金属宝石”。从工艺制作技法上看,斑铜的制作吸收了历代中华工艺技能精华,包括铸、敲、锤、镂、錾、镶、镀、掐等,以及独特的表面处理技术。精美绝伦的东川传统斑铜工艺,曾引起周总理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2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