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以此文庆贺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建校周年
(本篇涉及的武昌老地名有“凤凰山”、“文昌门”“贡院前街”)
(年是武昌实验中学建校周年,武昌实验中学以年在武昌贡院旧址创办的武昌“模范女子小学”为源头,到今年刚好一百年。我曾经请人带话给学校领导人,论文脉实验中学应该以武昌贡院为源头,就像湖南大学以公元创建的岳麓书院为办学起源一样。同时建议政府和校方乘此次扩大校园规模之机,辟地修建武昌贡院博物馆。)
贡院是古代的科举考场。中国科举制发端于隋朝,形成、完善于唐朝,改革于宋朝,中落于元朝,鼎盛于明朝,结束于清朝。从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以“试策”取士,至清光绪卅一年(公元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科举制度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分科取士”,“士子”应考,学子可以“投牒自进”(自愿报考)而不必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推荐,这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血缘世袭制”和“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它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官僚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让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上升到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从而打破了阶层固化,也是统治阶级笼络人心、“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主要举措。
科举考试分三级四试:第一级,院试——考秀才;第二级,乡试——考举人;第三级,会试和殿试——考进士和状元。在科举制中,最重要的是“乡试”,凡通过乡试者,便称“中举”,一旦中举,也就有了当官的资格,而“乡试”的地方就是各省的考场——“贡院”。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科举考场为“江南贡院”,在今天的南京夫子庙,占地超过30余万平方米。
南京江南贡院,明远楼与考棚(儒雅睿智事成博士摄于年2月6日)
乾隆年编撰的《江夏县志·贡院图》(高清图可以点开详细观看)武昌贡院,位于武昌城北部凤凰山南麓,宋初曾在此设县学,以后改为州学。明洪武年间设“湖广贡院”,到永乐年间,贡院独立单建,自成一区。武昌是湖广行省治所,为文教繁盛之地。湘鄂两省,各类学堂众多,学子以万记,因而武昌贡院的规模也很大。从清代乾隆年编修的《江夏县志·贡院图》上看,武昌贡院坐北朝南,背依凤凰山。贡院大门前有三座牌楼,都为木栅构成,门柱高两丈多。三座门楼中,第一门题“辟门吁俊”;第二门题“文运天开”;第三门题“朱衣点首”。穿过牌楼,就是贡院大门——“龙门”,这是考生进场的搜检通道,为了使贡院与外界隔绝,四周用高墙围住,围墙一般由一丈五尺高,并在围墙上布满荆棘。进入龙门之后,就算是正式进入了贡院。
贡院里面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明远楼,明远楼是贡院的主体建筑,也是贡院最高的建筑,位置在考场的最南边。“明远”二字来源于先秦儒家经典《大学》中的“慎终追远,明德归厚”的含义,从字面上看,还包含有明察远近的意思,也真有监视考场的作用。“明远楼”两旁分列东卷棚、西卷棚,是专供考生考试用的考棚,今武昌实验中学门前的街道年以前就叫“东卷棚”。由此往北是贡院的第二部分“至公堂”,是贡院负责考场纪律、监考和处理试卷工作人员的办公地点。再往北,便进入贡院的第三部分、也是贡院的核心部分、——“衡文堂”、“衡鉴堂”,这是主考官和房考官分房评阅试卷的场所。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有隔断设施(有的贡院用帘子,有的用小桥),两边的工作人员不能私下交流,以防止勾结舞弊。此外,这里还设有刻字房和印刷房,主要是刻印试卷。每场考试前一天由主考官命题之后,当即由刻字房的工匠将试题印好,在当晚或考试这一天凌晨送交外面的监考官,由他们分给各号舍的考生。
武昌贡院的明远楼,年“文革”时期笔者曾经上过此楼,当时是武汉市第二十二中学红卫兵的总部。可惜“文革”后被拆毁。在三堂右边有“外监试”、“内监试”、“外五所”、“东五经”。左边有“监临院”、“西五经”、“提调道”。后面凤凰山南麓有东吴大孝子孟宗母亲的坟墓“孟母冢”。清代,各地贡院的规模有大有小,但规制、结构、功能基本一样。
武昌贡院由明至清,经多次修缮、重建。清咸丰四年(年6月)太平军第二次攻占武昌城后,贡院连同三座牌楼俱遭焚毁。咸丰八年(年),湖北总督官文、巡抚胡林翼“檄府州县绅富捐资重修”贡院,用江夏县署旧址和购买百姓地基,新建一万一百余间考棚,规模有所扩大。在贡院大门外重修贡院门前的牌楼,并请曾国藩重新为牌楼题写“惟楚有才”等匾额。重修后的贡院,规制大体如前,从贡院前街由南向北,首先看到的是迎面而立的一大牌楼。牌楼高约八、九米,宽约十来米,四柱三门,双檐翘角,琉璃碧瓦,红底斗大金字,南面书“辟门吁俊”,北面书“惟楚有才”,为曾国藩之手迹。过牌楼不远就到了贡院的大门龙门了。
贡院前街上的“惟楚有才”牌坊,上面的四个大字为年曾国藩题写,此为北面,远方就是黄鹤楼,南面上书“劈门吁俊”,年被大风刮倒。清时规定,乡试每三年一次,逢子、卯、午、酉年举行,又叫“乡闱”(闱:考试),因考期定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每逢秋闱,湖北、湖南各府学子麇集武昌,考试之日,满城塞道。清末,湖南另设乡试考场,武昌贡院仅为湖北考生考场。
每次乡试的主考官都由朝廷委任,当年5月,由礼部提名呈请皇帝审定后即委任为某省大主考、二主考,这些人一般都是翰林院的寡头翰林,即无官职、无品级的翰林,任命为主考官后加“钦差大臣”头衔,地位就高于省级官员。每逢乡试,湖北大主考一行人等,按规定在武昌文昌门外江边码头上岸。湖北制台率领抚台、藩台、臬台、知府、知县等省城七品以上官员,在文昌门外的江边专设的“接官亭”迎候。等主考官登岸,全体跪地三呼“吾皇万岁”以迎驾。礼毕,宾主同入接官停旁的“皇华馆”,制台设宴为主考官及随行人员接风洗尘。随后,在迎驾人员簇拥下。一路车马一路鞭炮鼓乐,送“饮差大臣”入贡院下榻。一切安排停当,制台离开贡院时,即按考试规定,令人在贡院正门上贴上封条,不许任何官员出入,直至开考前夕,制台亲临贡院撤启封条,开门迎考,也不进贡院内会见主考,以避嫌疑。
每次乡试规定在农历8月16–18日三天举行。考生15日入考棚,共考三场,19日离考棚。考棚每10间为一排,每间进考生一人。在三天的考试中,考生的吃、喝、拉、撒、睡均在考棚不得离开。清末,每次乡式应试者成千上万,通过考试中举者仅36名,不足应试者1%。8月20日后,由大主考聘请的本地翰林入贡院开始评卷,评卷人员称为“房师”。房师评卷时挑选出优等试卷,签署意见后呈大主考、二主考复审定夺。9月上旬发榜,按规定在深夜二更后开始写榜文,并从第四名写起,主考官员及房师实行监视。每写一个名字前,点燃一支红蜡,写完后即灭熄。如此重复至写完第36名后,再将33支红烛全部重新点燃,称之为“满堂红”。最后写榜首前三名时,红烛只点燃,不熄灭,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名称为经魁,三名以后概称举人。明朝唐伯虎是乡试第一,故人称唐解元。乡试发榜后,大主考会同制台举行鹿鸣宴,为新科举人粘花,就是现在的披红戴花,席间唱《鹿鸣》诗,跳魁星舞,乡试至此结束。制台设宴为大主考等官员践行后,即送行至接官亭,人员、仪式与迎接时相同。三年一度的乡试工作至此全部完毕,贡院又重新关闭,待等下一科乡试时再开门。
北京贡院,远看从左至右分别为龙门、明远楼、至公堂(年)学子考中举人后就有资格到北京城的贡院(遗址在今北京火车站北面贡院胡同内),参加由礼部主持的“会试”。会试考三场,每场考三天,会试的第一名叫“会员”。通过会试取得资格就可以去参加殿试了。殿试一般在乡试次年四月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考场一般在太和殿。通过殿试者就叫:进士,进士分三等:一甲、二甲、三甲,殿试取前十名由皇帝钦点一甲,即前三名:状元、探花、榜眼。如果在同一期考试中,一个人连续考中解元、会员、状元就叫“连中三元”,也叫“三元及第”。在科考中连中三元是非常难的,在整个科举考试的余年中,连中三元的不过17人,其中武三元3人。清朝连中三元者只有两个人。其中一个人名叫钱棨(音:qi起),江南苏州人。他先是在乡试中了解元,又在会试中了会元,殿试进入一甲即前三名,乾隆怜惜人才,感其不易,就说:这个人既然连中两元了,那就赏他连中三元吧。于是,他就十分幸运地摘了桂冠,连中了三元。
北京贡院明远楼前的东西考棚
科举考制的后期,僵化的“八股文”应试方式,严重束缚了应考士子们的思想。年以后,西方新学传入中国,旧学的弊端更为社会精英阶层所唾弃,年后,朝廷开始“废科举、兴学堂”,科举制度随之废除为。光绪三十一年(年),是清朝最后一次科考,武昌入围诸生达一万零六百名,各州府的考生提篮曳履,在书童簇拥下,穿过“惟楚有才”牌坊迈进贡院考棚,走上儒林缘梦之所,论其声势,是当今高考都无可比拟的,真可谓“惟楚有才”是也。
年时的贡院大门,门楣上好像写着“湖北省公安学校的字样”。清末科举考试废除后,张之洞利用贡院房舍开办了武昌支郡师范学堂(分堂),后又改办为“农商业学堂”。民国初年,在贡院旧址开办了湖北省公安学校。年,由清末张之洞开办的几所小学堂合并,利用贡院的校舍开办了武昌“模范女子小学”,这是今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的前身,从武昌“模范女子小学”算起,今年武昌实验中学刚好是建校周年。
作者简介
刘翔,祖居武昌大堤口,年4月生于武昌宜孝巷。三岁上候补街郎家巷幼儿园,七岁进候补街小学,13岁分配到粮道街武汉市第33中学上初中。年留校任教师,年任文华中学校长。年调三道街武昌区教委任副主任。年调司门口武昌区人民政府任办公室副主任。年在中山路被选为武昌区政协副主席。年退休住积玉桥。年主编《武昌老地名·街巷地名篇》、《武昌老地名·人文地名篇》。一个生在武昌,学在武昌,工作在武昌,退休养老在武昌的老武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