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三月下扬州的花原来是ta

白癜风治疗哪些好的方法 http://m.39.net/pf/a_7082970.html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脍炙人口的李白诗,深受国人(包括孩童)喜爱,也几乎被各种唐诗选本所选。但是如果要问诗中的“烟花”是什么花、有何寓意?恐怕会众说纷纭、见仁见智。

对于“烟花”一词,权威工具书是有解释的。比如《辞海》,对此的解释是:“指春天艳丽的景物”(当然,还指出“烟花”有与诗无关的别的词义),并且词条释义的例证,就是“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及杜甫的诗句“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按《辞海》解释,诗句中的“烟花”,不是某种特指的花,而是明媚的春景。其它工具书,如《现代汉语词典》,词条释义与《辞海》基本相同。

与权威工具书的解释持一致观点的还有许多的专家学者。比如,上海辞书出版社年12月第1版的《唐诗鉴赏辞典》,收录了余恕诚先生对该诗的赏析文章。余先生在文章中说道:“烟花者,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也。给人的感觉决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再如,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年1月第1版的周啸天主编的《唐诗鉴赏辞典》,该诗后缀有周啸天先生赏析文章,文中指出:“‘烟’是个形容词,‘花’是个实词,但‘烟’不是形容‘花’的,通常所谓阳春三月‘花似锦,柳如烟’,‘烟花’二字可谓得之,其构词之妙在虚实显隐间。”概而言之,两位先生都认为“花”是似锦繁花,不是某种植物上长出来的特定的花,“烟花”是“虚实显隐”的“阳春烟景”。

另外,透过两位先生的文章,还可以看出送行者和被送者心情是愉悦的、氛围是喜庆的。余先生认为孟李的这次离别是充满诗意的离别,“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周先生文中说道:“有个古代笑话,概括世俗的人生三大理想是: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现在孟浩然就要‘下扬州’,而且是在‘烟花三月’下扬州,言下洋溢着多少歆羡之意。”总之,两位先生认为这是在美的时代(开元盛世)、美的地点(黄鹤楼)、美的季节(烟花三月)、送老朋友到美的地方(扬州)、从事美的活动(能令李白向往和歆羡的事),那双方的心情一定是美的。

余、周二先生是著名的唐诗研究大家,他们赏析解读的权威性不容质疑,但是笔者却持有异议。

首先,笔者认为“烟花”不是妩媚的阳春烟景,而是特定的时令之花——杨花,或者说柳絮。因为杨花灰白,柳叶背面也是灰白(有烟柳之说),杨花漫天飞舞时节,望之确也如烟如雨如雾,苏轼词云:“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可为一证。

还有,“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梨次第开”,梨花落后,就到了“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的三月。三月的春景是“绿肥红瘦”,是“落红无数”。“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春的主角已经由似锦繁花,换作“惟解漫天作雪飞”的杨花,也即如烟似雾的“烟花”。

其实,用烟花代指杨花并不是李白的专利,李白之前的初唐诗人就已用之。比如刘希夷就有诗云:“归去嵩山道,烟花覆青草”,这能覆青草的烟花,自然不是烟雾迷蒙的似锦繁花。又比如陈子昂也有诗云:“烟花飞御道,罗绮照昆明”,这御道上的飞花,自然也是如烟的杨花。著名的唐诗研究大家施蛰存先生专门指出:“唐诗中用‘飞花’,多半是指杨花。或用‘飞絮’,是指柳絮,柳絮即是杨花。如果指别种花朵,一般都用‘落花’。”(见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发行、施蛰存著《唐诗百话(最新修订版)》中册第53页)

其次,笔者认为孟李分手时的心情也不是愉快的,而是充斥着沉郁、悲凉和彷徨。孟浩然十几年辞亲远行,广交朋友,干谒公卿名流,目的就是期盼着能有一位达官贵人提挈举荐自己,以进身入仕。但是他干谒无果,举荐无音,屡屡受挫,遂一生不得志,始终是一介襄阳布衣。纵观孟浩然的人生际遇,不正如这“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的杨花柳絮吗?此赴扬州,虽是繁盛之地,但前途未卜,命运多舛,对着这“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的烟花,他哪里还有什么愉悦的心情?

李白少孟浩然十余岁,志向远大,自许甚高,其渴求入仕的心情比之孟浩然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面对着诗名满天下尚且如此的孟浩然,尚默默无闻的他,与孟前辈切磋了一番“找门子,跑关系”切身感受后,炎凉的世态,残酷的现实,还能令他有多少的快意?此时的李白,眼中那“孤帆远影”,也许又同“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的那位朋友(施蛰存先生在赏析李白的这首五律《送友人》时,指出:“第三句紧接上文,点明题目,底下即承以‘孤蓬万里征’一句,说明这位朋友是孤身漂泊,远适异乡。可见主客双方,都不以此别为乐事。”见上书上册第页),那“天际流”的一江春水,也许就是一江春愁。

总之,笔者认为这首著名的唐诗,从色彩到意境,都不是余、周二先生说的那么喜庆欢快,而是恰恰相反。其实,细想一下,这并不难理解,因为诗中送别的时间是“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的惜春时节,送别的地点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黄鹤楼,送别的人物是“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的无助失意之人,送别的景物是“点点是离人泪”的杨花,如此的氛围,不论是送行者还是被送者,还能喜庆欢快的起来吗?

笔者轻狂,姑妄言之,众方家也姑妄听之吧。

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特别致谢!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李白#

#诗词鉴赏##烟花三月下扬州#

来源:正观新闻正观号北流活活

编辑:李鹏

图源: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3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