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唐诗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白颠的治疗 http://m.39.net/pf/a_4710693.html

我喜欢唐诗宋词但是不太喜欢去背他们,多数时候一首诗能记住其中的一句,我平常最喜欢的方式就是有时候脑子里会根据当时的情景蹦出一句,然后努力查出整首诗慢慢品味,品味到每一个字然后就会有所悟,你会发现很多背的滚瓜烂熟的唐诗真的跟想象的不一样,所以我从这一篇开始写一个品味唐诗系列,请注意很多都是我个人悟出来的东西,也就是我的一家之言,可以商榷但是不要张口就骂,切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几乎全中国人民都会被,也是我们认为最浅显的诗之一,但是它真的非常浅显吗?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不然我们就无法体会这首诗的意境,这是品诗最重要的一部分!

公元年李白去拜访孟浩然,当时孟浩然已经名满天下,李白对孟浩然是极度崇拜的,请看李白写的《赠孟浩然》,从这首诗里可以看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景仰之情。

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孟浩然看到李白的诗以后大加赞叹,于是他们成了好朋友。公元年李白欲入仕但是苦无门路,听闻韩朝宗任荆州刺史,韩朝宗是朝廷里最尊重文人也喜欢提携新人的人,于是他决定去荆州碰碰运气,当时刚好孟浩然在襄阳,孟浩然和韩朝宗是世交并且韩朝宗准备带孟浩然去京城向皇帝举荐他,刚好这个时候李白到了!

李白到襄阳的第一件事就是求孟浩然向韩朝宗举荐自己,他并不知道韩朝宗已经准备举荐孟浩然,孟浩然也不好明说,于是摆酒招待李白。

《新唐书·孟浩然传》记载:“采访使韩朝宗约浩然偕至京师,欲荐诸朝。会故人至,剧饮欢甚。或曰:‘君与韩公有期。’浩然叱曰:‘业已饮,遑恤他!’卒不赴。朝宗怒,辞行,浩然不悔也。”

所谓故人就是李白,身边人提醒他跟韩朝宗有约的时候孟浩然发火了,韩朝宗没等到孟浩然也生气走了,于是他们兄弟俩都没有当成官!

李白知道这个事情以后一定不开心吧,反正我觉得应该有一点点尴尬的,这件事也有点影响了他们的交情,这是后话等会再说。

孟浩然觉得有些无趣就决定去江南漫游,目的地就是今天的扬州,当时叫广陵,而当时的扬州是很大的一个区域,包括现在的苏南、皖南、浙江等地区,是一个泛称。李白闻讯过来给他送行,于是写下了这首名动天下的诗篇。

回到诗本身我们先看标题: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里面注意这个“之”字,这个“之”是动词是“去、往”的意思,《说文解字》:“之,出也。

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为什么是西辞毕竟扬州在襄阳东边,理解成向西辞别黄鹤楼就错了,这儿的西辞指的是辞别西边的黄鹤楼,这样就顺了。

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烟花指的是朝霞与暮霭中的花,春季百花盛开水汽弥漫形成了无尽的美景,很多人解读成柳絮俺觉得太煞风景了。

“下”字最好玩,我们常说上北京下江南说的非常顺口,但是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般认为向北为上向南为下,所以会有以上说法,但是有时候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去级别比较高的地方为上,去级别比较低的地方为下,比如我们会说上南京和下乡,这是由等级来区分的。

?我们看图由武汉去扬州是从南向北,并且荆州和扬州是平级的,怎么都不该用“下”字。

但是这儿有一个“下”字的另一种用法,武汉在长江的上游扬州在长江的下游,从上游到下游用“下”,比如“直下南京”等。

这里面的扬州两个字和广陵不重复,广陵是指孟浩然的目的地,而此时的扬州指的是江南地区,孟浩然是去漫游江南的。

后面两句就没什么可以说的了,知道了这么多以后就能理解此时李白的心情了,孟浩然此次东游都是他造成的,不然现在他早就入朝为官了,此时他心中充满了愧疚和懊恼。

这次相别以后他们两人再也没有任何互动,在此之前李白写了五首诗送给孟浩然,此后一直到死一封都没写过,造化弄人一至如斯!

xybyh

打赏是一种态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