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长安三万里》我的最大感受是,原来高适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失意中度过。
在此之前,高适于我而言,不过是历史上一个有名的诗人而已。却没想到,他的一生如此戏剧性,年近五十才得重用,而且成为了唐朝唯一封侯的诗人。
更让我惊艳的是,影片是以高适的视角,或者说以一个历史考评者的视角,描绘了传说中的诗仙——李白悲怆、坎坷的一生。
他们年少相逢,惺惺相惜。
有过“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豪情壮志,有过“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的落寞感伤。
有过“寂寞向秋草,悲风千里来”的惆怅之语,也有过“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释怀之言。
即使有人说,影片中诗人们相识相聚的历史不够严谨,可对大部分观众来说,这部影片让更多人了解了历史上真实的李白,以及那段让盛唐急转直下不可不说的历史。
李白与高适作为历史的见证者,他们的诗叙述着历史,而历史又承载着他们的故事。
二人相遇时,皆是意气风发、立志干出一番事业的少年郎。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他们在黄鹤楼前立下壮志豪言、在扬州城里见过繁华盛世、在梁园池边对月酌饮、在边塞大漠执剑仗义……
这里的高适和李白无疑是让人艳羡的,他们身上的志气让人望而生畏,即使两个性格如此天差地别,却能因为欣赏彼此的才能成为生死之交。
后来的几次重逢,高适见证了李白坎坷的一生。
他曾一时声名大噪,诗词传颂全国,最高时得玉真公主举荐,长安城内人人皆知李翰林。
也曾失意落魄,入赘娶妻,后遭奸人嫉恨,赐金放还。心灰意冷决定归道,不再入世。
最终又因一时误足,狼狈入狱。
白帝城里,乘舟归去的李太白,至此终于结束了他坎坷漂泊的一生。
影片里最高光的片段,当属李白对江直叙他的《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在他的想象下,我们跟随镜头伴他一块入梦:
乘坐白鹤越过千山,到达璀璨银河的顶端,这里有金碧辉煌的宫殿,有历届成仙的帝王,他们如旧友相逢,推杯换盏,对酒当歌。
在这里,李白带领大家登上了极乐之地,共销这万古悲愁。
高适说,李白身在这世间,却又仿佛在世间之外,是他从未见过的放荡不羁之人。
可是,即使是如此放荡不羁的人,也会因为仕途不顺,人生不得意而惆怅落寞。
那个曾经说着“你我生当如此盛世,当为大鹏”的李白,最终也会说出:“这只大鹏飞不动了,也不想飞了”。
他或许不是真正的李白,但却是透过历史和诗词可以看见的,一个理想主义者,一个痛苦且自愈的人。
长安是高适和李白理想和抱负的所在地,三万里是他们与长安之间的距离。
长安究竟有多远?
能让高适从青丝华发走到垂垂老矣,能让李白从青年策马奔腾,到暮年乘舟远行,依旧到达不了它的彼端。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历史的车轮滚滚而来,时间随着江水滔滔而去。
曾经灯火辉煌的黄鹤楼不见了、能听见万户捣衣声的长安也不见了。
后来,李白死了,高适也死了。
但他们的诗还在,只要诗在,书在,黄鹤楼就在,长安就会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