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唐诗打开长安三万里大唐完美在眼前,

这是一篇关于长安三万里的影评。

电影《长安三万里》是一部大唐的盛宴,是一部唐诗的盛宴,却不是诗人人生的盛宴。

每个人心中有一个大唐,这个最直观的呈现方式便是用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唐诗串联起来的大唐,从牙牙学语时就会背的《静夜思》、《春晓》、《登鹳雀楼》……到有一定阅历才会读懂的《别董大》、《将进酒》、《行路难》……这一首首耳熟能详的诗句不仅给我们还原了大唐,这背后串联着的却是一个有一个不平凡的诗人灵魂,他们成就了大唐的光华璀璨,但他们的人生却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的。

电影用高适的视角回忆李白的一生和大唐的荣衰。期间掺杂李白与高适的知己情,李白与高适不同的人生选择,还有杜甫、王昌龄、贺知章、崔宗之、张旭、王维、李龟年……一大批文人群像……

李白: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

/

李白是天上人,高适是世间人。李白是庄子笔下的大鹏,生逢盛世,注定想要有一番作为:“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他想要做官,但他因为商人之子的身份,虽然一掷千金,名动天下,却没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士农工商”商人是最低等,当李白与高适去“行卷”,走“干谒”之路,那些达官贵人却认为李白是“贩夫走卒”,没有资格被举荐,李白就这样被拒之门外,用高适的话说,李白是那暗室明珠,不过李白绝不让自己内耗超过5秒,随即又开始开怀大笑,年轻的李白,对自己充满自信,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对他来说,不能参加科举的事情他没得选,但即使知道“干谒”这条路也未必就比科举简单容易,但李白相信自己的才华抵得上一万个相识,一亿年的情谊,所以他骨子里有一份天真,这个天真就是李白觉得自己青云直上之路和写诗一样容易,在电影里李白醉酒第一次想写有关黄鹤楼的诗,看见崔颢的《黄鹤楼》随即搁笔,“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有诗在上头”。李白像相信自己仕途必定“扶摇直上”一样,他也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写出超过崔颢的诗句,等他第二次来到黄鹤楼时,(此时孟浩然坐船下扬州),于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应运而生,李白于是叫来人把这首诗同样题在黄鹤楼的诗板之上,当被问及没有崔颢的诗长时,李白自信认为自己的诗一定可以流芳千古,事实证明李白是作诗的天才,这是毋庸置疑的。

后来,当李白名满天下时,终于在玉真公主的引荐下成为翰林待招,走到了皇帝的身边,此时的李白春风得意,喝得醉醺醺,贺知章称李白是谪仙人,山珍海味里盛唐如梦,《妖猫传》里杨贵妃对李白说“大唐有你,才是真的了不起”,李白就像盛唐的月光,他写出的诗是盛唐的繁华,皆由他的绣口吞吐而出……

李白以为他的人生自此一片光明,可是人生注定不可能既要又要,“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不再开心,他感到人生的“行路难,多岐路”,决定出世修仙,但他自己心里知道,自己依旧有一颗“报国之心”,所以当高适问他是不是没看见天下乱了?其实李白不是没感觉到“盛唐不再”,而是当永王三顾茅庐找到在庐山隐居的李白时,李白心里知道,这是他人生最后一次可能实现入仕梦想的机会了,所以他才会为出征的永王写下那十一首诗,算是对自己一生孜孜以求的功名的一个交代,只不过,代价有点大,他一生与仕途无缘,最后被流放夜郎,幸运的是走到白帝城时便遇赦免,“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历尽千帆,李白依旧是那个自信少年……

高适: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

/

相比李白的自信,高适性格有点自卑,他自知没有李白诗才,王维的诗画双绝,当李白的名气天下皆知时,当王维以音律被玉真公主举荐时,高适还是一个需要书童帮忙读诗才能读懂诗句的样子,在玉真公主目前他“用力过猛”,把表演当成了上阵杀敌,所以“面试”可想而知的失败了,但他坚信自己还有武艺是李白、杜甫、王维这些人都没有的,于是他沉下心来一步一步,脚踏实地朝着目标前进,读书,练相扑与武艺,作诗,随着日复一日的练习,他终于在学问上有所进益,相扑也在经年累月之后打败了李白,也因为相扑术的成功,让自己在边关有了立足之地,他从书记员这样一个籍籍无名的职务开启自己的仕途之路,由于长期在边关,在边塞风光渲染下,高适写出了“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边塞诗,至此,他的诗也可以在唐朝这个人人都会写诗的时代里,有了立锥之地,他的边塞诗与岑参其名,同样流传千古。高适用自己几十年的默默无闻,厚积薄发,换来了平步青云,完成了封侯,他不再是迎来了仕途上的春天……他的人生是历经考验的励志人生!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

高适与李白的知己情是电影的一大看点,人生最难的便是有一个懂自己的知己。“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电影里的李白与高适以诗相交,年少时“不打不相识”,李白明白高适的怀才不遇和心中锦绣,高适明白李白的心中捭阖却无缘科举,只能“行卷”、“干谒”的无可奈何和难上加难,他们相互陪伴和鼓励,最后高适在李白的鼓励下终于功成名就,但李白却没有等来命运的垂青,不过,这并没有妨碍李白的放荡不羁和自信,他在我们的印象里依旧是个仰天大笑着高歌着“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诗仙。高适在我们的印象里也成了一个威风凛凛的将军……

人生的不圆满换来唐诗的光华璀璨,终是文章憎命达……

/

/

除了高适,生活在安史之乱前后的诗人的人生结局似乎都有一种意难平,李白追求一生功名利禄而不得,最后病逝而去,我们却更愿意相信他去寻那盛唐的月光去了天上;

如果说李白寻道,那么王维便是向佛,四十岁以后半官半隐,安史之乱以后做了“伪官”,被其弟王缙解救后,变得性格淡泊,晚年在辋川“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过着“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的隐居生活,但也成就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盛唐山水田园诗;

而影片中的杜甫虽然笔墨较少,但仍有可圈可点之处,生于盛唐的杜甫,童年在无忧无虑中度过,写诗对于他而言是一件“人人都会”的事情,影片中他幼时的孩童形象让人看来活泼可爱,是啊,没有谁生来就是悲天悯人的圣者,青年时,杜甫和高适、李白一样,是个胸怀锦绣的少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依旧是蹈了两次科举不中的覆辙,安史之乱被困长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从电影中高适的回忆里,我们可以得知,杜甫后半生四处流离,但他和高适一样,同是世间人,在困顿中依旧不忘忧国忧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成为了诗圣,没有在仕途上大放异彩,但有诗史一部,成为了与李白并肩的唐诗的另一座高峰。

/

影片的最后,盛唐不再,历史不会倒流,导演借高适之口,表达一个观点:“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在”,盛唐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在时间上虽离我们越来越遥远,但没关系,只要唐诗以书的载体被保存,以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之口被传承,后来者就有机会看到和读到,当那些朗朗上口的诗句再次被诵读,关于长安和盛唐的记忆便被唤醒,一切关于文化的脉络仿佛又清晰了起来……

长安如梦里,何日是归期。

(图片来源于网络)

#长安三万里中的唐诗有画面了#

往期精彩:

李白《将进酒》:狂欢与颓唐交织,万古愁与酒和解李白《临路歌》:一只无比眷恋人间的大鹏鸟,现在飞不动了《行路难·其一》: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李白依然执着追求理想《春望》:杜甫用万金买不来家书,也换不回大唐盛世杜甫:一首《登高》写出古代文人悲秋的最高境界

¥20长安三万里艺术画集+长安三万里艺术设定集+长安诗选(套装3册)追光动画著预售电影周边长安三万里官淘宝月销量官方店旗舰店¥.9¥购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6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