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区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控试卷
初三语文
(满分分,完卷时间分钟)
.01
一、古诗文(40分)
(一)默写与运用(16分)
1.日暮乡关何处是?_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2._______________,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________________。(《礼记·虽有嘉肴》)
4._______________,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5.小明在“放飞理想,拥抱未来”主题班会上发言,为了勉励大家树立理想,坚定信念,他引用了李白《行路难(其一)》中的诗句“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第6—9题(12分)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这两篇作品的作者都是______代文学家___________(姓名)。(2分)
7.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句。(3分)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关于两篇作品中的“月”,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的月居于高处,象征着不理会人世间悲欢离合的统治者。
B.中的月悄然入户,不请自来,是引发作者起行夜游的原因。
C.作者寄托于月的情感截然不同,多悲戚,而多欣悦。
D.两篇作品都提及因月无眠,表达了作者向月倾吐心声的强烈愿望。
9.两篇作品或侧重于抒情,或侧重于叙事,都表达了作者在特定情境中的思想感情。结尾两句呼应了小序中的“”字;文则流露出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________以及__________等复杂的情感。(4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0—12题(12分)
武训①传略(节选)
蒋维乔
武七者,山东堂邑人也。三岁丧父,家贫,行乞以度日,饮食必先其母,人称曰孝丐。六岁后丧母,孑然一身,昼行乞,夜绩麻,得一钱,即存之。渐积至万余缗②,自以孤贫,目不识丁,慨然欲创建义学。人劝之娶,执不可,曰:“吾兴学之念,未或一日忘也。”先在堂邑柳林集购置地亩,建造学舍,远近闻其义,咸助之。延师课读,束脩③必丰,礼意尤极周挚。入学之日,武先拜塾师,遍拜诸生,具盛馔飨④师,而请邑绅为之主,自立门外,屏营⑤以待。
①武训(-):原无名,排行第七。②缗:成串的铜钱,一千钱为一缗。③束脩:送给教师的报酬。④飨:宴请。⑤屏营:形容诚惶诚恐的样子。
10.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得一钱___________(2)至万余缗___________
11.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远近的人们听说其中的仁义,都来帮助他。
B.远近的地方听说其中的仁义,总是来帮助他。
C.远近的人们听说他的仁义,都来帮助他。
D.远近的地方听说他的仁义,总是来帮助他。
12.根据提示,分析武训的特点及表现,在表格里填入恰当的内容。(5分)
二、现代文(39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3—16题(18分)
腹有诗书气未必华
蔡宏伟
①谈到读书的好处,抛开功利的言论不谈,苏东坡的主张“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向为人推崇。学人们认为他道出了读书在丰富知识之外,尚有演化气质的作用。对此,我不敢苟同。套用苏东坡的原诗句,我的意见是:腹有诗书气未必华。
②苏东坡所谓的“气”,不过是指书卷气,一种读书人特有的风格、气质。在我看来,“气”更应该理解为一种能从容驾驭人生的精神品质,这种品质由知识、才干、品格熔铸而成。显然,光读诗书是远远不够的。
③一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腹有诗书”的“诗书”就属于有字之书的范畴,读好有字之书,丰富了一个人的知识,至多形成的是书卷气。在此基础之上,倘若还能读好生活实践这本无字之书,就能增长实际才干,消除掉些书生气。这样,知识与才干就成为一对健康有力的翅膀,助我们翱翔于蓝天之上。有了知识与才干,仅仅具备了飞翔的能力。飞行方向的选择、飞行高度的调整、飞行姿态的优化,还有赖于第三本书的滋养。这便是心灵之书。阅读心灵之书,就是要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