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鲁佳
“竹与树,光与影,山与水,清风,明月,典型的吴越风光,由越女操吴侬软语莺声燕语解说,更韵致。”由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浙报集团旅游全媒体中心承办的“诗心自在”“诗画浙江”全国诗人作家重走诗路活动正在进行时,今天,诗人作家们来到新昌、天姥山,金华山,洞头,南浔、天一阁……为诗路的山水所打动,写出动人诗篇。
诗路中的天姥山是诗人作家心仪之地
浙东唐诗之路第二天行程,历经两小时的车程到达绍兴市新昌县,这里是整条线路的精华地之一。
大佛寺始建于公元年,距今已有多年历史。大佛寺内的“江南第一大佛”,开凿于东晋南北朝时期,比乐山大佛还早年。历经三代僧人、历时30年,纯手工打造。大佛的“大”指的是从历史角度来说,在江南地区保存时间最长的一尊石弥勒佛像。南朝著名文艺理论家刘勰赞曰:“不世之宝,无等之业”。
金庸先生尤为喜爱大佛寺景区,将其称为“实甲江南”,《神雕侠侣》、《天龙八部》、《笑傲江湖》都曾在这里取景拍摄。
著名作家王家新说:“寺庙环境非常好,曲径通幽,一步步走到大雄宝殿,沿途遗迹都保留得非常完整。可以算是我见过的寺庙当中,整体环境不错的一个景区。值得一来!”
因为李白的一首《梦游天姥吟留别》一炮而红的天姥山,则是众多诗人作家心仪和期待的景点之一。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当我们真正站在天姥山的山脚下时,这句诗就显得尤为真实了。相传当年李白就是从这条古道上的天姥山。
天姥门户,班竹古驿,要想上天姥山,必定要经过班竹古村。往里走,能看到一座石拱古桥,名曰“司马悔桥”,为清代时重建。相传唐代道家上清派第十二代宗师司马承祯隐居天台桐柏山,无心仕宦之途,因唐玄宗数诏出山,至此而悔,故而得名“司马悔桥”。桥东有司马悔庙,据说凡官员至此都要“武官下马、文官下轿”,以示敬仰,故又称“落马桥”。
婺江用时光梳妆出变迁忍看八咏楼演绎站起、倾圮的剧情
钱塘江唐诗之路的旅程从衢州转到了金华。上午,作家诗人们来到了金华山智者寺。
智者寺始建于南朝梁武帝时期,距今已有年的历史。诗人陆游曾在此学习,还在此撰写了《重修智者寺福禅寺记》,并以手迹勒碑。
金华文旅局产品处处长郭敏健带着景区工作人员为作家、诗人们全方位地讲解了金华与唐诗之路的渊源,为接下来的金华唐诗之旅做铺垫。
智者寺内有一口千年古井,是去年寺庙施工时刚刚发掘的。据说,徐霞客曾到达智者寺,特意参观了这口古井。如今这口古井已被妥善保护起来。
下午在郭处长的推荐下,首先参观了金华博物馆,之后欣赏了东阳木雕、永康铜艺等民间工艺,了解骆宾王、张志和等金华诗人,大家都对金华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赞叹不已。
金华博物馆旁便是古子城。古子城始建于唐朝,距今多年历史,是金华的城市之根,曾是金华历代的政治、文化、军事中心。古子城内有一座八咏楼,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沈约建造在此担任太守时修筑。此后,李清照、吕祖谦、赵盂颁等诸多诗人登临此地,写下了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
随行的诗人彭文斌登上此楼后,看到金华美景有所启发,写下了一首《八咏楼下》作为纪念。
金华市民间文艺专家施怀德特地来与诗人、作家交流金华诗词文化,还将自己亲手整理的“钱塘江山水诗路”金华站的资料赠与大家。
在洞头望海楼上撒一把目光,云影投处有比生活本身更为深邃的思想
“成诗更多的是‘心路’,而非道路。古代诗人们行而思之,是扎下来进行生活感受,才开辟成了如今的唐诗之路。”——诗人李冰
这是诗人李冰登望海楼后,有感而发。“灵海泓澄匝翠峰,昔贤心赏已成空。今朝亭馆无遗制,积水沧浪一望中。”公元年,唐代诗人张又新任温州太守后,为了循迹南北朝时期建造望海楼的永嘉郡太守颜延之,特地乘船跨海,找寻旧址,可惜楼宇已毁,遂写下这首诗抒发心中遗憾之情。而今,顺着诗人张又新的足迹,瓯江山水诗路的第二站来到了位于温州洞头。
“东海明珠”洞头位于温州东南部,岛屿众多,全长公里的瓯江从此处流入东海。高35米的望海楼,于03年重建,屹立于洞头本岛最高处,是洞头标志性建筑。不仅成为温州人民彰显深厚历史文化的窗口,也是饱览壮美百岛风貌的绝佳之地。
古时,登高望远,常常激发文人满腔诗意,必有佳作。“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此等脍炙人口的诗作便出自唐代诗人崔颢的《登黄鹤楼》。
今日,瓯江山水诗路的诗人们得前人指引,登望海楼远望百岛洞头。无边的大海和山脚的村落,和谐自然。“在洞头望海楼上撒一把目光,云影投处有比生活本身更为深邃的思想,深蓝色的洞穴内,有陶渊明,柏拉图、妈祖,还有渔民在撒网。仿佛我自己随瓯江奔流东海,投入到波澜壮阔的海天风景中。”当代著名诗人森子(林卫东)即兴赋诗了一首。
大运河,她一头挑着财富,一头挑着文化
竹与树,光与影,山与水,清风,明月,典型的吴越风光,由越女操吴侬软语莺声燕语解说,更韵致。
浙地不光有潋滟如西子的西湖风光,更有烟水茫茫大气磅礴的杭州湾。
历史赋予了浙江细腻与精致,时代赋予了浙江思想与精神。
—卓然
一大早,作家诗人们来到了素有四象八牛七十二黄金狗的南浔古镇,作家陈富强说:在南浔嘉业藏书楼,看到一盏吊灯,我几乎可以肯定,点亮这盏吊灯的电力来自年庞元济发起创办的“浔震电灯有限公司”。庞家是南浔四象之一,庞元济则是著名的古画收藏家,他和杭州藏书家丁丙合资创办的杭州世经缫丝厂,于年8月15日开业,首次使用生产照明用电,这一天,也是浙江有电之始。所以,庞元济也堪称浙江电力创始人之一。
听导游小唐说,在南浔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江南古镇九十九,不如南浔走一走。”“这句话与‘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有异曲同工之妙。”新安晚报张思平老师说,因为自己是安徽人,对安徽的“名片”有着特殊的感情,爱屋及乌,因而对南浔的印象更好一点。
“中国古镇有很多,安徽也拥有不少。纵观历史上的重要古镇,无不与水相连。乌镇、周庄、南浔,还有安昌、市集,江浙区域的发达,与纵横交错的水系有很大关系,犹如人体内的众多血管,水系将所有的营养输送到各个区域,造就了各个古镇的繁荣。
安徽比较有名的古镇,基本处于皖南。凭借着发达的新安江水系,皖南山区的先人们顺流而下,到达富庶的湖州,做起了典当和商行生意,逐步形成了盛极一时的“徽商”。
徽商,成于浙江,也亡于浙江。南浔古镇中,四象之一的张家,就来自安徽休宁。胡雪岩,发迹于湖州。
现在的新安江,依然如昨流经岁月,潺潺流淌中的溪水,仿佛在诉说着那段尘封的历史记忆……”
下午,从南浔又马不停蹄地来到宁波,在天一阁前,作家逸云感叹:“眼前有阁道不得,秋雨撰文在前头。”
这一天的行程,用浙江省作家协会的徐洪迪老师的话来总结:大运河,她一头挑着财富,一头挑着文化,从南浔嘉业藏书楼到宁波天一阁,“富而慈善”、“富而藏书”早已融入了大运河带古镇的发展骨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