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大唐有了李太白,才真的了不起。人们之所以给予诗仙李白高度的评价,确实是因为他在中国诗坛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让唐诗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他的铁粉杜甫在《春日忆李白》中也写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在人们看来,诗仙作为“仙”,自然是有几分“不食人间烟火”的傲气的。然而,说到底诗仙也只是天赋异禀的诗人,有时候他也喜欢争个胜负。
我们都知道崔颢的《黄鹤楼》算是很有名气的一首诗了,此诗已成为中学生的必背篇目了,要知道,作者崔颢虽有诗才,可现存诗仅四十多首,而《黄鹤楼》便是他最为人称道的一首了,毫不夸张的说,是《黄鹤楼》让崔颢名气大增。
而诗仙李白的名气自然是不用说,现存诗就有首左右,名篇佳作更是多的不在话下,成就颇高的李白偏偏很欣赏崔颢的《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对此赞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而且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与之PK,其中《登金陵凤凰台》便是很有名气的一首了。
细细对比我们便能发现,这两首诗确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二者都是怀古诗,崔颢登黄鹤楼,借此抒发思乡之情,李白登凤凰台,抒发忧国伤时的情绪,二诗意到其间,天然成韵,语言流畅自然,实乃佳作。
二诗的开头均以传说开头,崔诗由仙人费祎乘鹤登仙的传说写起,虽说只是传说,但却生发出了一种仙去楼空,时光不重来、先人不可见的历史沧桑感;
李诗开头写凤凰台的传说,诗中的凤凰台位于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遂筑台,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将凤凰视为祥瑞,这句背后的意思便是当年祥瑞在此,象征着时代的兴盛,而今凤去台空,只有长江水仍奔流不息,颇有“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之意。
接下来两联,崔颢诗由“鹤去楼空”写起,黄鹤不复返,千万年来只有悠悠白云在天空飘荡,李白的“凤去台空江自流”与之对应。颈联可谓是诗情中自带画意,汉阳晴川阁的碧树仍历历可辨,芳草繁茂的鹦鹉洲望去更加清晰,将黄鹤楼的周边景色描摹得如画卷一般。
李白诗由“凤去台空”写起,颔联主要怀古,三国时期的吴、之后的东晋均建都于此,然而,吴宫的芳草鲜花早已埋没在荒凉的小径,东晋的那些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颈联对仗工整,气象壮丽,是难得的佳句,三山半隐半现,杳杳有无中,金陵西长江中的“白鹭洲”把长江分割成两道,诗人将此景巧妙融入短短14字中,意蕴无穷。
最后一联中,二诗均抒发了诗人“愁”的思想感情,其中,崔颢较为直接的抒发了思乡之情,时至黄昏,太阳落在了山头,不知何处才是诗人的家乡?远远望去,江面烟波浩渺,只能给诗人徒添几分愁绪。
而李白则较为隐晦地表达了自己的忧国伤时,“总为浮云能蔽日”,“浮云蔽日”指代奸臣当道,而长安是朝廷所在之地,暗示了皇帝被奸臣包围,而他自己却报国无门,这种“愁”之深沉,又有谁能真正感同身受?
而究竟谁的诗更高一筹?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言:“格律气势,未易甲乙”,二诗工力悉敌,确实很难分出伯仲,但毋庸置疑,两首诗都各自为唐代诗坛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不管是黄鹤还是凤凰,都将永远腾飞在长江与白云之间,腾飞在大唐的诗页上,千回百转,响彻云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