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由送别诗导入
1、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古人分别,充满诗情画意,同学们课前查找了很多关于送别的诗句,我们来填一填:
有踏歌送别——《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折柳送别——《送别》.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隋朝无名氏)
把酒送别——《渭城曲》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在文学史上被称为“三名一别”的送别诗,在名楼——黄鹤楼(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岳阳的岳阳楼),送名人——孟浩然,去名地——广陵(江苏省扬州市)。说到这儿,大家一定猜到这是哪首诗了——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指名读。(评价:你读得很认真,你读得抑扬顿挫,有节奏感。)
2、诗中有文、文中有诗,关于这首诗还有一段美丽的故事,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黄鹤楼送别》。
3.板书课题(指导:“鹤”字要写得紧凑些,左收右放;“送”注意把平捺写舒展)
4.齐读课题。
二、诗文对照,了解诗意
这篇课文是一种新的形式,叫“文包诗”(板书:文包诗),既然为"文包诗",那么意思都包含在课文当中,请同学们拿起笔在课文中划出相对应的句子。好,谁能诗文对照,给大家说一说整首诗的意思?
1.出示古诗第一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这句诗在文中的意思是(指名答):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2.出示古诗第二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句诗在文中的意思是(指名答)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三、直奔主题,抓住词眼
1、了解了古诗的意思,你能体会到诗人写诗时的心情吗?轻轻地打开书,快速默读课文,看看文中哪个词语最能表达出他们此刻的心情?
2、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
3、交流:学习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更要有表达的勇气。请告诉老师,哪个词最能表达出李白和孟浩然的心情?生答。(大家找到的是这个词么?)板书:依依惜别
师:什么叫做“依依惜别”?
生:“依依惜别”就是说他们——(感情很深,不忍心分别、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师:请你把这深厚的感情送进这个词,读这个词。(指名读)
短短的四个字把他们的内心世界呈现在大家面前,也让我们感受到朋友之间情谊深厚和难舍难分,这就是汉语的魅力。哪位同学再读读,读慢些,让他们的心更近一些。好吗?(三到四个同学读,点评)
四、扣文眼,初步感受惜别之情
“依依惜别”这几个字对于即将分别的好朋友来说是那么沉重,谁也不愿轻易触动。接下来请大家自由读1、2小节,注意边读边体会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出示自读要求)教师巡视
1.交流感受
同学们读的很认真,边读边做了批注,留下了自己的思考。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好朋友即将分别时的心情?(出示句子)
相机讲解“仰望”、“远眺”的意思。
我们要善于一边读书一边想象,通过“烟雾迷蒙”,你能想象出怎样的画面?“繁花似锦”的景象又是怎样的呢?
说得真美,谁来读读看?李白把这“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景象合起来称为“烟花”,这是长江边三月间特有的景象。(点击幻灯片)可惜呀,“烟花三月”的景象虽美,两位好朋友却无心欣赏。
当李白仰望蓝天的时候,可能会想起-----------,
当孟浩然远眺江上景色的时候,他可能会想起------
2、这可真是“眼前有景无心赏,惜别之情心底藏。”谁能把自己的理解带到朗读中。
五、品语言,深层理解深厚情谊
不忍别时终须别,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出示李白的话)离别之言,情真意切。自由读读李白的话,你能读出哪些感情?(很多同学都举起了手,不要着急。再次默读,用心品味每个字词,你会有更多的体会,可以用笔在你体会深的字词旁做批注)
从李白的话中,读出来哪些感情?交流。
生1:从六个“您”和夫子体会出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仰慕、尊敬。因为夫子一般都是对自己比较尊敬的人说。
李白如此敬仰孟浩然,他敬仰孟浩然的什么呢?(生:诗篇人品)
用王勃的话来说,他们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谁来给大家说一说这句话什么意思?
谁能带我们穿越历史的时空,再现这个经典的送别场面。(找一位李白、孟浩然分角色读)男生、女生分别读。老师旁白。
两位好朋友说不完的离别情,道不完的朋友谊。可是,俗话说得好,“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最后孟浩然就要上船远行了,李白是怎样做的呢?找一位同学来读一读第4小节。
刚才大家听得非常投入,你又一次感受到两人之间的依依别情了吗?
生: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能抓住关键的词语来帮助自己理解)
同学们,作者本来是写李白与孟浩然两个人物之间的惜别之情,为什么要写到杨柳、沙鸥、蓝天、春水这样一段景物呢?
这种写法叫“借景抒情”,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种写作方法。(板书:借景抒情)
此情此景,不仅我们被打动了,就连江边的景物也被打动了。同学们请看——出示江边送别动画。
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下面这段话说完整吗?先自己试试看。
想象说话:岸边杨柳依依,好像;江上沙鸥点点,好像。虽然白帆已经消失在蓝天尽头,只能看到一江春水流向天边,但是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好像在想。
六、吟诗句,再次回味离情别意
李白终于按捺(na)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引读(出示幻灯片)
老师有一个疑问——当时的长江是一条交通要道,船肯定不止一只,为什么说是“孤帆”呢?(在作者的眼里,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这可真是“过尽千帆皆不见,心中只有孟浩然”。一个孤字就像整首诗的眼睛,传达了诗人对孟浩然的一片深情。像这样的好诗,怎么能不脍炙人口呢?
烟花含情,孤帆在意,让我们一起伫立在江边,深情的吟诵------
七、歌曲欣赏,升华感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它不仅是一首诗,也是一首歌,融进江南的二十四桥明月夜,传遍大江南北,唱醉了无数人的心。请大家伴随着音乐,再次感受这经典的送别场景吧!
八、布置作业
自古伤情多离别,今天,我们一起感受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厚意。
出示:作业自助餐
1、读一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向对手挑战。
2、演一演,与朋友合作,改编课本剧演一演。
3、找一找,找更多的送别诗,摘抄在采蜜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