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抹挥之不去的乡愁
鲁先圣
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那一抹挥之不去的淡淡的乡愁。
乡愁从什么时候占据了我们的心田?它从我们离开母亲的怀抱,走进学堂的那一刻,就如一粒种子,就在我们的灵魂深处开始生长了。
我们离开故园,离开故土,以致离开故国,乡愁就如一根绵长的线,越来越长,渐渐成为心灵深处的一坛陈年老酒。
其实,当我们渐渐年长以后,我们却发现,乡愁不仅仅是我们思念故园的情怀,它还是我们对已经消逝的难忘经历的眷恋,对于蒙昧孩提时代的记忆,还有一种隐隐的国家民族历史的远古向往。
这些情怀,当我们每一天沉浸在自己的生活节奏中的时候,它们隐藏在我们的心灵里暗暗发酵。当夕阳西下,当我们身处羁旅,孤独漫步,或者当做事孤立无援的时候,所有那些脚下的弯曲小路,天空的一片浮云或一行飞鸿,眼前的一丘山岗或一方荷塘,远处的一片树林或散漫的羊群,都变成了浓郁的乡愁情怀,瞬间就弥漫了我们的情绪。此刻,如果你是一个诗人,必然悲从中来,吟诵出一首充满乡愁的诗。如果你是一个普通的行人,也必然会顿生出万般的凄凉和哀愁,甚至会生出无边的惶恐。
说到乡愁,当代最有名的乡愁诗是台湾作家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呀,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这首诗,以诗人一生的时间跨度为主线,先是以一个游子的情怀抒发自己对故乡家园,对母亲的绵绵思念;但是,随着时光的演进,最后诗人把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升华为思念故国,怀念祖国的伟大的民族情怀。诗就突破了一般平庸狭窄的思乡局限,具有了厚重沧桑的历史和民族感怀。
还有台湾作家席慕容的那一首《乡愁》,也写的情意绵绵,意绪阑珊:“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席慕容先写像笛子一样清新悠远的乡音,接着写乡情像迷雾一样的留恋和怅惘,最后用“永不老去”来表达乡愁在游子心中的永恒情怀。相比余光中的乡愁虽然看似单薄了一些,却依然写出了乡愁的深邃与悠远,写出了乡愁在每一个游子心中不灭的惆怅情怀。
历史上的诗人中,最著名的乡愁诗是崔颢的那首著名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余秋雨先生在他的散文名篇《乡关何处》中谈到崔颢这首著名的《黄鹤楼》时说:“看来崔颢是在黄昏时分登上黄鹤楼的,孤零零一个人,突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被遗弃感。”
这意境中的昔人、黄鹤、白云、芳草萋萋、日暮、烟波、江河,恰恰都是引来万端乡愁的情境。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面临此情此景,怎么会没有这样的千古绝唱!
诗人从远古的传说开始,联想到千载飘荡的悠悠白云,看到隔江相望的汉阳城,目及江心小岛上萋萋芳草,用吊古来思今,一个诗人游子的无边乡愁和失意情怀就绵绵而来了。
所以,面对这样的乡愁杰作,即使最伟大的诗人李白,也自愧不如,叹为观止:“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即使一个人一生没有离开过故乡,他的内心深处也依然有自己淡淡的乡愁,这种情怀会在一个不期而遇的黄昏,会在一个偶然的朋友聚会,也会在一个淅淅沥沥的雨天蓦然来访。
而我们这些离开了故土的人,自己的心灵,就永远难以拒绝绵绵不绝的乡愁了。在我们失意的时候,在我们孤独的时候,它就会随之出现在我们的眼前,给我们浓郁的温暖,也给我们无边的惆怅。
壹点号鲁先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