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仙李太白在自古天下江山第一楼留下关

文/甲木乙木(纪星羽)

武汉的黄鹤楼,既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之一,也是江南三大楼之一。自古以来,曾有过无数与黄鹤楼相关的篇章,流传至今的古诗词共有十二首。在昨天的《黄鹤楼: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之一,相关诗词名句赏析》一文中,笔者已分享唐初崔颢的《黄鹤楼》和毛泽东的《菩萨蛮黄鹤楼》。

据称,李白登黄鹤楼欲赋诗,看到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赞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曰“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事实上,诗仙李太白写了五首关于黄鹤楼的古诗,首首经典。

公元年,25岁的李白从四川乘船一路游览。到了湖北襄阳,李白听说年长他12岁的诗人前辈孟浩然在此隐居,便特地拜访。二人以诗会友,很快便成了挚友。孟浩然颇为赞赏李白(的诗),并热情款待李白留住十余天。

另一说则是,李白“酒隐安陆,蹉跎十年”期间,27岁在安陆寓居时与39岁的孟浩然结识并成为挚友。

公元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将至广陵(今江苏扬州)。于是,二人相约在江夏(今武昌)相会。几天后,李白在江边(当时的黄鹤楼位于武汉长江大桥武昌引桥)送别孟浩然,因此赋诗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写这首诗时,正处于盛唐时期,年轻的李白对世界充满无限向往。从这首诗的诗情画意中我们可以看出,繁盛的年代、春意盎然的景致、繁华起止点(黄鹤楼和扬州),让诗意的离别变得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译文为:

老朋友孟浩然在黄鹤楼向东远行(黄鹤楼在扬州西边,因此是西辞)。阳光明媚的三月,他要去那景如烟花般的扬州。他乘坐的船渐渐远去,消失在水天相接的碧空中。我只看见滔滔不绝的长江水在天边奔流。

公元年,李白流放夜郎途经江夏(今武昌)时,游黄鹤楼而作《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又名《黄鹤楼闻笛》):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本诗的写法与“由景生情”大相径庭。在前两句,诗人引用“西汉贾谊因指责时政被贬长沙”的不幸遭遇来比喻自身因永王李璘事件被连累而流放。即便如此,诗人依旧眷恋国事。后两句中,黄鹤楼中传来的《梅花落》玉笛声让诗人闻声产生遐想、倍感凄凉,犹如冤情让六月飞雪般地五月落梅花,从而渲染了愁情。译文为:

一旦成了贬滴之人,就像当年的贾谊被贬去长沙。每天向西边望,既看不到长安,也看不到家。黄鹤楼中传来吹奏《梅花落》的玉笛声,这使得农历五月正值盛夏的江城仿佛见到了纷落的梅花。

公元年春,李白已是60岁的老人,他在眺望黄鹤山(今武昌蛇山)时即景生情写下五言古诗《望黄鹤楼》:

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蹇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

全诗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黄鹤山(今武昌蛇山)的瑰丽景色,将仙人飞逝后的荒凉景象描绘得惟妙惟肖。诗人想起自己毕生经历,决定将其余生托付于黄鹤山,从而结束他客居他乡的流浪生涯。

《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槌碎黄鹤楼》

黄鹤高楼已槌碎,黄鹤仙人无所依。黄鹤上天诉玉帝,却放黄鹤江南归。神明太守再雕饰,新图粉壁还芳菲。一州笑我为狂客,少年往往来相讥。君平帘下谁家子,云是辽东丁令威。作诗调我惊逸兴,白云绕笔窗前飞。待取明朝酒醒罢,与君烂漫寻春晖。

《江夏送友人》

雪点翠云裘,送君黄鹤楼。黄鹤振玉羽,西飞帝王州。凤无琅实,何以赠远游?徘徊相顾影,泪下汉江流。

由此可见,李白(-)与江城武汉的渊源很深。东湖畔的放鹰台关于诗仙李太白的传说和雕像,已经流传了一千多年。

追随诗仙的足迹,抽空去黄鹤楼和放鹰台感受一下长江和东湖的景致吧!

您写过与黄鹤楼相关的诗文吗?对于黄鹤楼,您有哪些美好的记忆或憧憬呢?欢迎在文末评论区留言分享。

(本文为笔者原创文章。欢迎转发分享。若需转载,请私信笔者授权。图片源自网络,侵则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1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