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行天下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

北京最好青春痘医院 http://m.39.net/pf/a_8736734.html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一千两百多年前,诗人崔颢游历天下,路经黄鹤楼,他不由地登高远望,将所见所感、满腔诗情写成这首流传千古的名作——《黄鹤楼》。

如今,提起关于黄鹤楼的诗句,人们最先想到的,大多是崔颢的这首七律。但其实早在他题诗之前,黄鹤楼便已天下闻名,就如那千载不变的白云一般,一直停留在中国文化的历史纸张里,文人墨客的生花妙笔中。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位于当时江夏郡(今武汉地区)的夏口城黄鹤矶上,唐代《元和郡县图志》中曾载:“孙权始筑夏口故城……城西临大江,江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

那时候,黄鹤楼是一座矗立在江畔瞭望守戍的“军事楼”,后来三国统一,天下安定,黄鹤楼从军事哨所,逐步演变成为了官商行旅“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著名观赏楼。

虽然官方的记载已经让黄鹤楼的由来无比清晰,但民间关于它的故事却更为奇特有趣。

传说从前有位姓辛的人,在夏口城的江边卖酒为业。有一天,来了一位身材魁伟,但衣着褴褛的客人,神色从容地问辛氏:“可以给我一杯酒喝吗?”辛氏不因对方衣着褴褛而有所怠慢,急忙盛了一大杯酒奉上。

如此过了半年,辛氏并不因为这位客人付不出酒钱而显露厌倦的神色,依然每天请这位客人喝酒。有一天客人告诉辛氏说:“我欠了你很多酒钱,没有办法还你。”于是从篮子里拿出橘子皮,画了一只鹤在墙上,因为橘皮是黄色的,所画之鹤便也呈黄色。座中人只要拍手歌唱,墙上的黄鹤便会随着歌声,合着节拍,蹁跹起舞,酒店里的客人看到这种奇妙的事都付钱观赏。

如此过了十年多,辛氏累积了很多财富。有一天那位衣着褴褛的客人又来到酒店,辛氏上前致谢说,我愿意供养您,满足您的一切需求。

客人笑着回答说:我哪里是为了这个而来呢?接着便取出笛子吹了几首曲子,没多久,只见朵朵白云自空而下,画上的黄鹤随着白云飞到客人面前,客人便跨上鹤背,乘着白云飞上天去了,辛氏为了感谢及纪念这位客人,便用十年赚下的银两在黄鹄矶上修建了一座楼阁。起初人们称之为“辛氏楼”。后来便称为“黄鹤楼”。

到了唐朝,黄鹤楼已被许多文人墨客所登临,成为了诗人们笔下的天下名楼。而生于盛唐的崔颢,在他因官场失意游历天下时,就曾登上巍峨耸立的黄鹤楼。

他站在楼上,望着远处之景,想起关于这里的传说和自己的命运,不由地有感而发,写下了《黄鹤楼》。

崔颢作的这首诗,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颔联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颈联诗意一转,进入景物描写,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嘹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就连李白后来登临黄鹤楼,也因为看到崔颢的诗句而自叹不如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李白一生曾三次登临黄鹤楼,分别写下了《望黄鹤楼》、《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三首诗句。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他送别好友孟浩然时所作的这首。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一代名胜黄鹤楼;二句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三月”的春色和东南形胜的“扬州”;三、四句,写送别的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全诗寓离情于写景之中,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

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也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作。

在明清两朝,因为战乱的缘故,黄鹤楼遭到了战火的侵袭,曾7次被毁,又在原址上重建和维修了10次。

它在原址上的最后一次重建,在同治七年(年),后又因火灾而毁于光绪十年,遗址上只剩下清代黄鹤楼毁灭后唯一遗留下来的一个黄鹤楼铜铸楼顶。

最后一直到年,才终于再次重建黄鹤楼,虽然这次重建因旧址被长江大桥占据而将位置改变,移到了一公里外的蛇山峰岭上,但主楼仍以清同治楼为蓝本,再加以改造,使其更高大雄伟。

如今的黄鹤楼,坐落在海拔61.7米的蛇山顶,京广铁路的列车从楼下呼啸而过。楼高从同治时的3层增至5层,高达51.4米,建筑面积有平方米。黄鹤楼内部由72根高大圆柱支撑,外部有60个翘角向外伸展,屋面用10多万块黄色琉璃瓦覆盖构建。

它与蛇山脚下的武汉长江大桥交相辉映;登楼远眺,武汉三镇的风光无不尽收眼底。

或许,在今天,这座有着“天下江山第一楼”美称、让无数文人墨客赞叹的荆楚名楼,是否建在原址之上已并不重要。它早已因无数的诗词歌赋、传说故事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紧密相连,它的魅力也会继续流传百年、千年,让更多的人纷至沓来,心驰神往。

往期精彩

每天一首古诗词|韦庄: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

海子:最后的浪漫主义抒情诗人,最后的麦地与乡村

每天一首古诗词|李商隐: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1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