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武汉旅游,这黄鹤楼是必游之地,它是武汉市地标性建筑,属于国家5A级旅游景区,有“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与晴川阁、古琴台并称“武汉三大名胜”。
我们现在在黄鹤楼公园看到的黄鹤楼是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进行设计的,它于年10月动工,年6月完工。楼高5层,总高度51.4米,建筑面积平方米。
黄鹤楼内部由72根圆柱支撑,外部有60个翘角向外伸展,屋面用10多万块黄色琉璃瓦覆盖构建而成。
外部细节图
外部细节图,我们可以发现整个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散发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神韵。
其实这黄鹤楼始建于我国古代三国时期的吴黄武二年(公元年),最开始它的用途是一座“军事楼”,后来发展成了观赏楼。通过这张古黄鹤楼图,我们可以发现,古代黄鹤楼只有3层,而且在长江边上。而我们现在的黄鹤楼是加高了的,而且因为修武汉长江大桥,现在的黄鹤楼也不在原址上,黄鹤楼的原址是在现在武汉长江大桥武昌桥头堡附近的位置。
这黄鹤楼虽然不是古迹,但它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文化兴兴千年。黄鹤楼的名字起源于祖冲之的志怪小说《述异记》,我们知道这道教是一个信奉道德和神仙的宗教,说明这黄鹤楼名字的来源很大程度上受到我国道教文化的影响。关于黄鹤楼在《南齐书》和《图经》中都讲到过有仙人骑黄鹤经过黄鹤楼,不过《南齐书》里的仙人叫子安,《图经》里的仙人叫费祎。
在道教文化的影响下,唐代崔颢的《黄鹤楼》的诗里也出现“昔人”也就是指仙人。我们现在看到的照片就是黄鹤楼公园景区内的《崔颢题诗图》。
这李白一生服过谁?连皇帝的诏书都可以醉之不理,可谓是谁都不服就扶墙。可当李白看到崔颢的这首《黄鹤楼》后,居然能够为之搁笔,于是就有了景点《搁笔亭》。
据说这伟大诗人李白登上黄鹤楼看到眼前的美景时诗兴大发,可握笔正要题诗时发现了墙上崔颢的这首《黄鹤楼》,只好搁笔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从黄鹤楼底部往上看,气势恢宏!
站在黄鹤楼上登高远望,我们可以看到清同治黄鹤楼的楼顶和千禧钟
站在黄鹤楼上登高远望武汉长江大桥,感受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下了黄鹤楼不要匆匆离开,因为黄鹤楼公园不仅仅只有黄鹤楼这个景点,它是千年文化的荟萃。如图这费祎亭是年春依费祎跨鹤憩于黄鹤楼的传说而建。费祎登仙驾鹤的记载,最早见于唐永泰元年(公元年)阎伯理所作的《黄鹤楼记》,他转述《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
吕仙洞是依据中国民间传说中吕洞宾的故事而建,吕洞宾是中国民间流传极广的“八仙”故事中的八仙之一,相传他曾在黄鹤楼修仙,所以便有了关于他的景点。
毛泽东词亭中高3.2米,宽1.8米的大型青石碑的正反两面分别是毛泽东年春登蛇山时填写的《菩萨蛮.黄鹤楼》和年6月畅游长江后填写的《水调歌头.游泳》
《千禧吉祥钟》身重20吨,取20世纪和21世纪的连接之意,钟体材料为铜合金,含黄金2.1公斤,银8.4公斤,它是明朝永乐大钟以后我国铸造的最大铜钟。
《黄鹤归来铜雕》由龟、蛇、鹤三种吉祥动物组成。龟、蛇驮着双鹤奋力向上,黄鹤帽脚踏龟、蛇俯瞰人间。“黄鹤归来”引于世传神话。相传古时大禹治水,感动玉帝,玉帝派龟、蛇二将协助,为镇江患,龟、蛇隔江对峙变为两座大山,形成“龟蛇锁大江”之势,从此水患平息,民安乐业。
《鹅碑亭》年依据清代流传下来在武昌蛇山黄鹄矶的一笔草成的"鹅"字拓本,重新刻制的鹅字碑立于形如弯月的鹅池东端,亭内“鹅”字高2.5米,宽1.25米。另有传说书圣王羲之在黄鹤楼下养过鹅群,有次情不自禁写下此字。
鹅碑亭内的“鹅”字
《胜像宝塔》年由元代威顺王建于黄鹤楼故址前的黄鹄矶头,年迁至目前位置,是武汉市现存唯一一座喇嘛式白塔。
岳飞功德坊,以示光大爱国热忱和弘扬民族精神
岳飞铜像,表现的是岳飞扶鞍勒马不忍举首北望破碎山河的忧愤神态。
我发过文章《岳飞魂永驻黄鹤楼,精忠报国振聋发聩,还我河山警钟长鸣》,大家感兴趣的可以在主页去看看这篇文章。
黄鹤楼景区内的美景
听闻很多人执着于黄鹤楼不是古迹,而拒绝来黄鹤楼看看,我想说的是黄鹤楼能够流传千古,是因为它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文化兴兴千年!我想大家来黄鹤楼绝不仅仅是为了看古迹、登古楼(就算给你座古楼,你也不一定敢登上去),大家来黄鹤楼除了登高远望美丽的风景外,不就是想领略这黄鹤楼背后的千年魅力文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