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黄鹤楼”:“之”:“广陵”:诗名即: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往扬州。
关于“黄鹤楼”的称谓:
本诗当写于李白在“安陆”的十年间,具体时间,百度的创作背景认为是而在“孟浩然”的百度百科上却是两处的介绍出现了时间偏差。
经过反复研读和感受,我们认为本诗具体的创作年份不是太重要,因为李白的创作初衷主要还是源自“黄鹤楼”。黄鹤楼之所以出名,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个是关于它的神话传说,另一个就是它的地理位置。由此也就有了两首非常著名的诗,一首是“崔颢hao4”的《黄鹤楼》,另一首就是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前一首得益于仙人故事,后一首得益于地理位置。
我们先来简要地了解一下“崔颢”的《黄鹤楼》,因为这首名诗对李白的创作应该是有影响的。
《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白话译文:写得非常好的一首诗,尤其是前面四句,使之成为了千古传颂的名篇。“崔颢”借助黄鹤楼出现过驾鹤仙人的传说,将之形象化,把千百年来,后人不遇仙人的遗憾,企盼仙人不回的惆怅,表达得淋漓尽致。所以我们说他这首诗得益于仙人故事。
崔颢生于年,比李白小三岁,不过据说他的《黄鹤楼》写于非常年轻之时。李白当年二十三四岁出川,是坐船顺着长江而下的,按说会经过黄鹤楼。后来又在附近游荡,不可能没有上过黄鹤楼。于是就有传说:这打油诗应该是后人编的吧,不过当李白看到崔颢的诗句时,确实很难下笔。我们知道李白被后代称为“诗仙”,因为他经常在自己的诗中写天写仙。如今,黄鹤楼的仙家意境都被崔颢给表达了,李白还能写什么呢?真的没法写。
不过李白毕竟是李白,某天,当他和孟浩然相聚黄鹤楼,为孟夫子的扬州之旅送行时,他有了思路。崔颢你不是写仙家向往吗,那我就写人间真情。黄鹤楼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这里是古代水路交通的枢纽,往东是去“江东”,去“扬州”;往西是去“川蜀”,去“益州”;往北走“汉水”,则可去“洛阳”,去“长安”。扬州、益州是当时数一数二的繁华城市,洛阳、长安就是古都京城,于是黄鹤楼也便成了商贾与文人墨客送别与离别之地。只要把这个题材写好,一样能够为无数人所传颂。那么李白是怎么写的呢?好,我们就来感受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字词典故 “故人”:“烟花”:“下”:
赏析 李白说,老朋友告别了这西边的黄鹤楼,在阳春三月里,在两岸如烟如雾的春花中,顺流而下,驾舟去往那东边的扬州城。
李白的诗句言简意赅,却寓意丰富,我们解释的语句相形繁琐,却也只能逐字解析,以尽其意。首先,“故人”就是老朋友,指孟浩然。崔颢的第一句是“昔人已乘黄鹤去”,而李白的首句是“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两句的结构颇为相似。因为崔颢的《黄鹤楼》很有名,甚至诗句应该就写在黄鹤楼上,大家都很熟悉。当人们再来读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时,会很自然地联想到那位驾鹤而去的仙人,由此李白这里的“故人”也便有了一股仙气。“西辞”的“西”字也用得很特别,一下子就把诗的空间打开了,将人们的视野扩大到了天地的东南西北。这就是李白写诗的格局,既要带仙气,更要有天下。
再来讲“烟花”,“烟花”究竟指什么花或者什么样的花呢?崔颢诗中也有一个“烟”(“烟波江上使人愁”),显然有着不同的涵义,崔颢要表达的是愁,而李白要表达的应该是喜,孟浩然能够在阳春三月,繁花盛开的季节去往扬州,是一件多么让人很羡慕的事情啊!可见李白的“烟花”主要是描写繁花盛开,倒不一定非得去描述春天里的雾霭。李白的粉丝“杜甫”,在《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中也有类似的描写:“东望少城花满烟,百花高楼更可怜”,他描述的是锦城“成都”春花盛开的景象。这两者的描述是相似的。
关于“烟花”,我们本想解释成“杨柳花”,因为杨柳本来如烟一般。在杜甫诗句的启发下明白,不能因杨柳花而遮掩了阳春三月的众花。在李白眼中,如烟如雾的春花,本身就包含了杨花柳絮。不过我们还是要着重讲一讲“杨柳”,因为孟浩然此行的目的地是扬州。据说“扬州”曾经叫过“杨州”,杨柳之州。说到这“杨柳”名称的来历,还有一段典故,当初“隋炀帝”下令开凿“通济渠”,“虞世基”建议在堤岸种柳,隋炀帝认为这个建议不错,就下令在新开的大运河两岸种柳,并亲自种植,御书赐“柳树”姓“杨”,享受与帝王同姓之殊荣,从此,柳树便有了“杨柳”之美称。所以李白眼中的“烟花”不仅仅是黄鹤楼附近的,也不仅仅是长江两岸的,更应该是阳春三月中的扬州的。后来,“韦应物”的诗中就有了“广陵三月花正开,花里逢君醉一回。”再后来,更有“杜牧”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扬州有太多的春天景色在那里,有太多的欢乐在那里,李白是去过扬州的。可如今,就只有孟浩然自己一个人去?李白的那种落寞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李白这首诗,前半首写得越热烈,后半首就越孤寂。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赏析李白说,老孟啊,我望着你孤独的船帆渐渐远去,渐渐远去,直到缩成了影子,消失在碧空里。什么都望不到,望不到了,只见那连绵不绝的长江水,也朝着那天际奔流而去。
是啊,阳春三月烟花时节游扬州,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老孟你一个人去,不觉得孤单吗?没有我李白,谁陪你一起喝酒赏花唱诗呢?这里的“孤帆”,我们觉得是李白自己认为的“孤”,实际上是他自己感到孤单了。李白因为自己“安陆”家中的事情,或者因为其他原因而无法同孟浩然一起去游扬州,感到无比的失落。可是他又是如此渴望与老孟同行,所以就这样一直望,一直望,望着孟浩然乘坐的帆船渐渐远去,渐渐远去,直到缩成了影子,消失在碧空里。望到没东西望了,只能望着那连绵不绝的长江水,也追随着孟浩然的远去,不断流向天际。此时李白的心一定是空了,因为老孟的离开,他的生活将出现多大的空洞而无法填补,一时间只能呆呆地望着那毫无意义的长江水,朝着天际不断地流去。
李白这后两句的意境像极了崔颢诗中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都有一种望而不得的惆怅。在崔颢的诗中,描述了多少后人站在黄鹤楼上,痴痴地眺望着天际,企盼那远空的白云里,能够有黄鹤飞回的影子。可是千百年来,白云悠悠,始终没有黄鹤的影子,一切的眺望都是徒然的。而李白,却是自己站在黄鹤楼上,眼睁睁地看着孟浩然的帆船消失殆尽。最终,也只能痴痴地望着那毫无意义的长江水,朝着那天际连绵不绝地流去。
我们从李白的这首诗中,看到了他对孟浩然的无限深情。那么孟浩然呢?后来写了一首《早寒有怀》,后两句是“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孟浩然说:“思乡的泪水啊,在客途中流尽。站在天际归来的风帆下,我一直遥遥地看着家乡的方向。找不到渡口的迷惘,多想找人问一问。只见那平静的海面上,夕阳西下,前路漫漫。”归帆中的孟浩然,或许也想起了李白为他写的送别诗,他所疑惑的问题,或许也很想找李白一起探讨。李白和孟浩然这对忘年交,自会有他们之间的煮酒人生。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路路川漫游诗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