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大城累积的历史与文化,黄鹤楼不只是一

00:13

黄鹤楼真是一座神奇的楼,你们说它是“假古董”,说它不值一登,说它本地人都不去,但你们无法忽视它,小学就必须背黄鹤楼的诗,如果没有它,武汉就少了一扇历史文化之窗,失去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

黄鹤楼早已和这座城融为一体,只要说起黄鹤楼就能想到武汉,只要谈到武汉就会提起黄鹤楼,武汉的历史文化、城市名片注定离不开黄鹤楼,它是江湖大城累积的历史与文化,而不只是一座建筑。

前身

人们一般把黄鹤楼的历史,追溯到公元年,这一年孙权在今武昌江边、蛇山山头修筑夏口城,出于军事需要还建了一座望哨岗楼,以随时瞭望江面及对岸军情,此望哨岗楼是否是黄鹤楼的起始,尚无同时期的历史资料确证。

到了南朝宋,同时期的史料中才有关于黄鹄矶(今蛇山西端临江处)上有楼的记载,凭现有文史资料,黄鹤楼之迹只能追溯到南北朝,然而即便如此,人们也会凭着主观感情地把黄鹤楼的始建之时提前到三国时代,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蛇山

今蛇山古时称江夏山,又因临江的黄鹄矶而叫黄鹄山,黄鹄矶是何由来不重要,南朝诗人写过一首《登黄鹄矶》的诗,从诗的内容看,当时黄鹄矶上还未建供人登临游赏的楼,大概在鲍照之后不久,黄鹄矶上才建楼,它更多偏于军事望哨功能。

南北朝中后期,这座建在黄鹄矶上的楼“因矶而名”,谓之“黄鹄楼”,这是经得起文史资料考证的,“黄鹄楼”渐渐被熟知以后,人们就把各种神仙故事附会于其上,神仙传说自然不构成信史,但为这座楼增添了故事和遐想的空间,直到唐代,史料记述中的“黄鹄楼”才衍变为“黄鹤楼”。

《江汉揽胜图》中的黄鹤楼(左侧)

文人,名楼

唐初的文史资料,黄鹤楼的出现次数寥寥无几,盛唐及以后,黄鹤楼才频繁出现在文人的诗作中。

崔颢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朗朗上口,这首诗开启了黄鹤楼因诗文而富盛名的开端。往后,不少大诗人登临黄鹤楼,如李白、孟浩然、王维、白居易等等,楚天壮景让他们诗意勃发;历代著名文人,有不少写过黄鹤楼,或在诗文中提及黄鹤楼,因为他们的笔墨,黄鹤楼名扬四海、流传千古。

今黄鹤楼江景

盛唐及以后的黄鹤楼,成为这座城池的地标,被赞许为“荆吴形胜之最”,不仅是文人的写作素材,还是游宴之所,盛唐至五代,不少文人雅士在黄鹤楼设宴款待,对他们来说有宴就少不了酒,饮酒就少不了赋诗抒怀。

李白有12首诗书写或提及黄鹤楼,《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中的“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落梅花”,给今日武汉带来市花和别称,我国沿江的城市很多,对“江城”一名有所求的还不少,但“江城”之于武汉,拥有最久远、最确凿的依据,因为黄鹤楼,这座城才有江城之称。

江城武汉

除了历代文人,清代乾隆微服私访时到过武昌,并游览黄鹤楼,书写“江汉仙踪”横匾,这同历代文人一起,为黄鹤楼增添了历史文化内涵。

文人用笔墨把黄鹤楼打造成名楼,作为回报,黄鹤楼也成就了文人,在荣华富贵时,文人就歌咏黄鹤楼,在衰败时文人看到黄鹤楼就感到物是人已非,黄鹤楼就是武汉的古代文化地标。

屡建屡毁,屡毁屡建

黄鹤楼不是一开始就命途多舛,文人墨客的诗文显示,盛唐至北宋,文人雅士延续不断地在黄鹤楼内活动,或游宴或赋咏,北宋的黄鹤楼与唐代黄鹤楼甚至可能是同一座楼。

南宋初年,洪迈的《夷坚志》显示黄鹤楼仍安然无恙,但从这以后一段时间,已经没有文人在黄鹤楼活动的记载,说明黄鹤楼可能已经被毁。所以陆游赴夔州任通判途中,经过鄂州城(今武昌老城北片)时已不见黄鹤楼,在他的《入蜀记》中黄鹤楼已成为废墟。

宋代黄鹤楼复原

重建黄鹤楼是在南宋后期,从这时起史料又出现了文人雅士在黄鹤楼活动的记载;元取代宋后,有一些重修黄鹤楼的记载,具体经过已不得而知了。

明代以后,关于黄鹤楼变迁的史料很充足了:嘉靖年末被毁,隆庆五年重建;万历二十五年被焚毁,不久得以重建;明末农民起义被烧毁,此时明朝已没有机会再修建黄鹤楼。

清代第一次重建黄鹤楼,在顺治十三年,虽是由明代楚藩敕书楼的改建,但黄鹤楼一改前朝样式,阁楼式变为“四望如一”,高度更高,此建筑形式成为清代黄鹤楼建筑的范本之一。

清代黄鹤楼复原

清康熙三年,黄鹤楼被焚毁,很快就被重建,这座黄鹤楼的形状与明代及以前不同了,歇山屋顶变成攒尖顶、多开间楼台变成塔形建筑物、建筑群体由整体变为单体建筑,10年后这座黄鹤楼还被补葺一次,但在康熙二十年(年)被雷火震坏了,23年后才得到修复,年又进行一次修复。

清乾隆元年(年),湖广总督重新修筑黄鹤楼,高度较前一座黄鹤楼增加一倍,建筑样式为三层、四方、十六角,攒尖顶四边各有一骑楼;嘉庆十五年(年),黄鹤楼因年久失修而有所损坏,湖广总督重修黄鹤楼,基础部分大量运用石料,还贯以铁索加以固定。

清代最后一座黄鹤楼照片

清咸丰年间黄鹤楼再次被焚毁,同治四年尾由湖广总督、湖北巡抚主持重建黄鹤楼,“越两载”终于年建成,这是历史上最后一座古黄鹤楼,总体比乾隆年间的黄鹤楼小,今天旅游纪念品店里售卖的“古黄鹤楼”照片,就是同治年间的黄鹤楼,现代黄鹤楼也参考了这座黄鹤楼。

不幸的是,这座古黄鹤楼于年8月被焚毁,当时《申报》还报道这件事,此后清朝再也没有财力重建黄鹤楼。

窗口,地标,名片

年,黄鹤楼故址上出现一座警钟楼,两层平顶洋楼,额悬“纯阳楼”;年,张之洞的门生故吏聚资修建风度楼,张之洞亲笔题写“奥略楼”作为匾额而改名为奥略楼,这座楼斗拱飞檐、朱甍碧瓦,门前还像黄鹤楼一样悬“南维高拱”匾额,所以很多人就误以为它是重修的黄鹤楼,在修建武汉长江大桥时,奥略楼被整体拆除,这是黄鹤楼“拆真”之说的源头之一。

奥略楼

现代黄鹤楼建在蛇山峰脊,离黄鹄矶一千米有余,用现代建筑材料,附装有电梯,高度比历代高许多,这是“假古董”和不值一登之说的来源之二;最关键的是《威尼斯宪章》的影响,它强调已解体的古建筑“只许重修(重新组合),拒绝重建”,若是如此,今日武汉就不会有这座黄鹤楼。

在对已毁坏的黄鹤楼进行重建时,唐、南宋、元、明、清都有自身的风格与形制,后世的黄鹤楼在继承前代一些建筑要素外,还反映那个时代的风貌和追求,南宋的黄鹤楼雄浑、元代的黄鹤楼堂皇、明代的黄鹤楼隽秀、清代的黄鹤楼奇特。

现代黄鹤楼仿照清朝同治年间样式进行重建,距离最后一座古黄鹤楼被烧毁一百年之际,于年正式落成于蛇山峰脊,攒尖顶、金色琉璃瓦屋面、四望如一,更高大壮观,体现了荆楚文化内涵,“源于古,优于古”。

即使你们说它不值一登、有电梯的钢混“假古董”,它还是丝纹不动地耸立在蛇山之巅,是武汉城市地标;即使你们总说它本地不来,它还是“源于古”,承载了这座城千百年的历史文化,是武汉展示古代文化窗口、历史文化地标、城市独有名片,就像一名使者,把武汉历史文化传播向四海。

这座重建的现代黄鹤楼,是历史长河中众多重建的又一次,关键不在于是否“符合”古代样式与标准,而在于它仍然承担了延续历史和传承文化的重任。

黄鹤楼真正的魅力,在于承载了太多的历史与文化,其建筑可毁、可变,但它层层积累起来的历史文化是永恒的,这也是先人和后人都热衷于重建黄鹤楼的真正原因,这座屡毁屡建的名楼象征了大江大湖大武汉压不垮的脊梁,现代黄鹤楼依然斗拱飞檐,如同这座英雄城市永葆展翅姿态,在更广阔的天空翱翔。

参考资料:

刘法绥.黄鹤楼建筑年代初断[J].江汉论坛,(06)王兆鹏,邵大为,宋前黄鹤楼兴废考[J].江汉论坛,()俞伟,唐晓岚.从黄鹤楼到雷峰新塔——对风景名胜区历史名楼重建的回顾与反思[J].古建园林技术,(01)李华.清代黄鹤楼建筑考[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7()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16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