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岁的小林在武汉生活了37年,作为武汉目前为数不多能开车上路的人,他今天出门帮人送药,晚上才回家。打开冰箱,囤满了小区的“爱心菜”和物业的“团购菜”,其中有个青萝卜让他有些“束手无策”。发到微博上后,有网友告诉他,这个萝卜就是自家山东潍坊那儿捐赠的,还热情地指导小林做了一碗萝卜鸡蛋汤,“特别好喝”。
小林的微博最近很火,网名“蜘蛛猴面包”的他,从1月23日武汉封城那天开始拍摄vlog《武汉日记》,粉丝从不到涨到了近万。1月24日,大年三十,小林拍摄vlog的第二天,当志愿者的第一天,这天的vlog记录了他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以及和朋友两个人的年夜饭,目前已有余万次点击。
最近,小林的vlog更新得没有那么频繁了,“疫情已经趋于一个比较平稳的状态,我每一期都想尽可能拍不同角度、不同内容,不想重复,就会拍得少一点,哪天拍不下去了才是好事”。
小林大学学的是广告,热爱独立文化,组过一个名叫“红蜘蛛”的朋克乐队——名字来源于《变形金刚》,担任吉他手。他还喜欢到处游荡,从年开始,他的主业是拍摄旅行vlog,足迹遍布国内外。如果不出意外,在这个大地回春的季节,小林指不定在哪儿“浪”。不过目前,他只能和万武汉人一样,待在武汉。
对小林和武汉来说,这是一个很特殊的新年。小林的微博题图是从长江大桥向黄鹤楼一带的航拍照片,拍摄于2月初,照片上的大马路,没有车,没有人。出门,意味着风险,小林的防护措施也不过是一次性医用口罩,接送人之后,用酒精给座椅消一遍毒。有一天,一名医护人员下车后,送给他一个珍贵的N95口罩。
小林的拍摄工具,一开始用的是小巧便捷的GoPro(运动摄像机),每天从出门就架在车前,记录自己一天的所见所闻;后来,他换了一台更专业的摄像机,有意识地去采访。
通过小林的镜头,我们几乎能看到封城期间还在“工作”的所有人群:医护人员在上班,快递小哥在送快递,外卖小哥在送外卖,环卫工人在扫马路,Tony老师在为医生提供上门剪发服务——因为穿着防护服太热,雾气模糊了防护镜,理发是当务之急。后来再回忆起那位Tony老师,小林有点后悔,当时自己怎么就没有顺便蹭一个。直到现在,小林和大部分武汉人一样,封城之后一直也没理过发。
疫情让这座城的所有人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不是想象中的,是实实在在的。一个餐馆老板给医护人员免费送餐,小林问他为什么这么做,老板一边忙着装餐盒,一边轻描淡写地说:“没有为什么啊,这不是应该做的吗”;酒店联合起来,为医护人员提供免费住处;搬了多箱矿泉水,“都搬成啥样了”的志愿者说:“总有人得去做吧。(如果)让医生心寒,那谁来救我们武汉啊!”
作为一个记录者,小林的情感是比较克制的:“有好几次,觉得这段时间的这些事情就好像做了一场梦,太不真实了。但这个梦就是那么长,一直在持续。”
有一天,医院,医院的对面是一排将要拆迁的商铺,门口已经砌了一堵水泥墙。小林看到,在水泥墙和商铺之间的过道上,几个患者自己搬了板凳,坐在那儿打吊瓶,武汉的冬天是湿冷的,“你知道吗,当时那个场景太感伤了,那些人好坚强”。
非常时期,安全起见,人与人不自觉地“保持距离”。小林给人送药品,就像地下党交接情报,先把药品放到小区门口的台子、活动区的滑梯,然后电话通知,远远看着人来取,8个药就要送一天。
有一天,小林开车在路上,遇到一对70多岁的老夫妻,轮椅上坐着刚出院的奶奶,医院搬回家的几大袋生活用品,爷爷推着她,准备花3个小时走回家,已经走了1个小时。小林想送他们,老人一开始有疑虑,后来小林用武汉话“套近乎”,最终把他们接上车送回了家,“大家都不想给别人添麻烦”。
小林离危险最近的一次,医院接一位朋友发烧的妈妈回家。送到家后,朋友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