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明朝安正文《黄鹤楼图》
天地之间黄鹤楼
作者:胡榴明
黄鹄矶和黄鹤楼
武昌黄鹤楼,之所以称为“天下绝景”,是因为其地理位置“绝无仅有”。
黄鹤楼位于蛇山头,临于大江畔,它的存在以及它存在的意义,从古至今,无可比拟。
当年,江汉之交(古称长江和汉江交汇之地),江、河、湖,纵横恣肆,陆地稀缺,建城不容易。
长江西来,江流千里,从空中看曲折蜿蜒,从地面看气势磅礴,进入武汉城市圈,从西北向东南绕了一个半圈,分开龟蛇二山,与汉江汇合向东而去。
江北蛇山,山形狭长,蛇形游走,匍匐横贯武昌城(古称夏口、江夏、鄂州、武昌),山脉顶端紧抵长江,山与江垂直,横竖相接处,蛇山截止,千尺危崖临江兀立,山形随水势生威,登高如飞鸟临虚,古名黄鹄矶(也称黄鹤矶或黄鹊矶)。
清代袁江《黄鹤楼图》
黄鹤楼建在黄鹄矶上。
危崖上建楼阁,楼阁上看风景,看江看城,看天看地——高天厚土,八荒四野,时空悠游。
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从汉阳龟山跨越大江落到武昌蛇山,黄鹄矶承托武昌桥头。
这一年黄鹄矶上并没有黄鹤楼,最后一幢中式古典木结构黄鹤楼毁于年(光绪十年)。
“古黄鹤楼旧址”几个字不显眼地刻在长江一桥武昌桥头临江大道街边靠山壁的那根钢筋混凝土桥墩墙壁上。
年,新建成的黄鹤楼重临长江之畔,坐落蛇山山顶,楼高五层,中式风格,西式结构,金碧辉煌,朱彩灿烂,灯光璀璨的夜晚里更是如此。
现代黄鹤楼
三国演义夏口城
公元年,刘备病逝永安(今奉节),诸葛亮派外交重臣邓芝出蜀国至武昌(今鄂州)说服吴国与蜀国联军征伐魏国。同年,吴主孙权下令在汉江和长江交汇处长江南岸建城,防备曹魏军队再次从中原长驱直入进犯东吴。
新城建在蛇山(古江夏山)山脊,隔江遥对汉江入江口一一当年汉江名“夏水”,所以取名夏口。
随山形地势,城墙围绕一圈,西南角楼(古代城墙转角处城楼)位于离江畔最近的黄鹄矶,最早搭建了一个简陋透空的木架高台,后来随城池加固改建为建构完备的角楼——这,就是后来名扬天下的黄鹤楼。
荆州之战、襄樊之战、夷陵之战,曹丕南下长江流域之战,关羽死、张飞死、刘备死,魏蜀吴三国将帅兵卒死,长江和汉江血染满江......四次惨烈大战换来东吴建城夏口,于是,黄鹤楼横空出世(当年没有这个名字),继续罗贯中《三国演义》剩下的故事。
三国时期黄鹤楼
相比其他因战争需要而临时建筑的驻军堡垒,夏口城无疑是很幸运的,因为地理位置优秀——两江交汇,东西南北畅通无阻,商船和客船从这里经过,看到江南江北建起城池筑起码头,自然在岸边停泊做生意。
军队驻扎城内,百姓聚集城外,黄鹄矶下长江边,集市搭起来了,民房盖起来了,城墙根下,天长日久踩成一条街,没有战事的日子里,军人和平民,城墙上下,城墙内外,秋月春风,一杯浊酒。
东晋、西晋、南北朝,隋朝和唐朝,年时间漫长。
推想:某一个太平年月,有人来到黄鹄矶爬上西南角楼,站高看远,茫茫荆楚地,滚滚东逝水,天地之间尽收眼底......于是传扬开去,慕名而来的游人逐日增多,或文人墨客或达官显贵,角楼四望,“啊,这地方风景真好!”
军事瞭望楼变成了风景观赏楼,黄鹤楼正式诞生,顺应时代的需要。
依然围在城墙内,楼阁高台下单开一个城门。和平时,开门礼让游客,隔扇窗雕花围栏,供人凭栏远眺。战乱时闭城门森严壁垒,观赏楼还原为瞭望楼,恢复战时功能——此时此刻,登高望远,心境大不同。
“高树多悲风”,每逢战乱,武昌围城,黄鹤楼被毁首当其冲。
李白的诗歌唐朝
从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到唐玄宗的“开元盛世”,经济繁荣,疆域辽阔,包罗万象的唐文化至此抵达顶峰,诗歌文化和游冶文化随时代的兴盛而兴盛。
黄鹤楼以它得天独厚的人文地理优势,成为文人游走天下的必经之地。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公元年(开元十三年),李白二十六岁,离开蜀中来到楚地(今湖北),娶前朝(唐高宗时期)宰相许圉师孙女为妻,十年间以安陆为中心四方游历,多次往来汉阳(今汉阳)和江夏(今武昌),有一天黄鹄矶上登黄鹤楼,无意中看到崔颢的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传说当时李白留下这样一句话:“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遂无诗而去。
传说不可信:从年轻到老,李白来江夏多次,登黄鹤楼多次,题诗多首。
传说可信:李白对崔颢的诗的确很喜欢,《登金陵凤凰台》可以为证。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从动词名词组合到声腔韵律运用,处处可见崔颢《黄鹤楼》的痕迹。以李白之性情,对一位无名诗人的诗倾慕到这般地步,在他人生中“绝无仅有”。
历代诗评家每谈及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必言及崔颢《黄鹤楼》。不联系不行,没有后者就没有前者。
崔颢《黄鹤楼》名留千古,李白功不可没。
后人评价:此前黄鹤楼名气不大,自唐崔颢、李白之后名扬天下。
公元年,孟浩然从故乡襄阳顺汉江下经江夏(今武昌)去广陵(今扬州),当天泊船于黄鹄矶下,登黄鹤楼和当时闲居汉阳的李白见面,然后分别。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李白《赠孟浩然》)
李白来楚地不久后在襄阳与孟浩然相识,一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十年后再聚,再聚再分离。
唐代黄鹤楼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这是李白题黄鹤楼诗最通俗易懂的一首,如时下流行歌曲,亿万人传唱。
天宝元年,李白奉召西入长安,一年后回返长江流域。
公元年,安史之乱爆发,当时在江陵(今荆州)的李白受招募跑去永王李璘麾下任幕僚。公元年,受李璘案牵连,流放夜郎(今贵州),途经江夏(今武昌)住了将近五个月,与汉阳王县令等地方官结为知交。江北汉阳城郊,游湖饮酒;江南江夏城头,登山听笛。日夜欢娱,日夜诗歌。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这一次李白登黄鹤楼听《梅花落》,离上一次李白登黄鹤楼送孟浩然,时间相距二十三年。
二十三年,风雨如晦,世事沧桑,转了一圈回到这里,皇帝换了,年号换了,人老了,旧日的朋友死了。山川依旧,物是人非,黄鹤楼依然屹立原地。
唐代文人阎伯理所作《黄鹤楼记》叙述:永泰元年(公元年)黄鹤楼已经成为长江流域不可取代的名胜古迹游览景点——三年前李白病逝于长江江畔采石矶。
“永泰”,唐代宗年号。
现代卢星堂《孤帆远影图》
唐代宗李豫,唐肃宗长子,协助父亲平定“安史之乱”立功,以兵马大元帅身份收复长安、洛阳,立为皇太子,公元年继位,平定内乱。改革税制,发展生产,养民为先,开启唐朝中兴时代。
唐中期,黄鹤楼建设和江夏城建设比肩而行。
唐代黄鹤楼,诗歌兴盛、建筑兴盛、时代兴盛。
诗人和政治家,名留史册,各有各的功绩。
END
出品:武汉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新媒体中心监审:邓鼐监制:吴晓君编辑:张杰校对:简简、小禾周图片来源:网络文字来源:《武汉印象·》散文卷投稿:wuhanwen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