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
地标性历史建筑,则是一座城市最主要的显性文化要素,比如武汉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在贵阳,担当这一重任的,非甲秀楼莫属。
甲秀楼位于贵阳老城区南部,矗立在南明河中一块外形酷似巨鳌的万鳌矶石上。楼侧由石拱“浮玉桥”连接南明河两岸,桥上有小亭一座,曰“涵碧亭”。
公元年,贵州巡抚江东之在贵阳城郊南明河筑堤联结南岸,并建一楼以培风水,名曰“甲秀”,取“科甲挺秀”之意。这便是甲秀楼的来历。
甲秀楼历来是人文荟萃之地。尚未建楼之前,贵阳的文人士子就喜欢在此地郊游研学。号称明代第一人的王阳明曾在楼侧的南庵(今天的翠微园)游学,并写下南庵次韵两首七言律诗,留下“松林晚映千峰雪,枫叶秋连万树霞”的名句。王阳明的再传弟子马廷锡在甲秀楼未建之前也曾在此建栖云亭讲学传道。传说张三丰也曾云游至此,赞叹此地气象万千,将来必是藏龙卧虎之地。甲秀楼建好之后,更是文人骚客聚集之处,高人雅士题咏甚多,其中清代贵阳翰林刘玉山所撰字长联脍炙人口,概括了贵阳的地理形势及历史变迁,比号称天下第一联的昆明大观楼长联还多26字。
甲秀楼建好后,与涵碧潭、浮玉桥、芳杜洲、翠微阁、观音寺、武候祠、海潮寺合成一组瑰丽的风景建筑群,集水光山色于一体,旧有“小西湖八景”之称,哪怕只论风景,也是名实相符,堪称甲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