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好友是令人神伤的场面,这些场景到了诗人的笔下,便成了一首首流传千古的绝唱。
送别诗,作为中国传统诗歌中的一个题材。出现过许许多多优秀的作品。有昔我往矣,烟柳依依的哀怨。有劝君共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叮嘱。有洛阳亲友无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表白。更有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哀思。
送别诗的题材,优秀的作品很多,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诗作。我来跟大家分享我喜欢的几首送别诗。
王维别具匠心的《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这首《山中送别》,不似《送元二使安西》不似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他在此诗中,不写离行饯别的情景,而是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远行的人已经离去,送别的人归去后,寂寞之情却更浓更愁。为盼归的提议,做了铺垫。然后提到即便是春草,一定也有再绿之期。离去的人,回归那一日却是遥遥无期了。
那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在日暮之后,寂静之时,总是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因为此时万物归寂,日间的喧嚣热闹都已离去,人不得不直面自己的内心。
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然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些山居的人,每天日暮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啊,与白昼送别并没什么关系,但是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联的两件事情也在了一起。
这本来天天重复的事情,在此刻做来,却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跨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跨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
我们从中仿佛能够看到,诗人的这种寂寞神态,还体悟到诗人怅惘的心情。同时也会想日已低垂,黑夜即将占据一切。友人离开后,要怎么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句外留下的空白,那更是使人回味无穷。
诗的三、四句:“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出自《楚辞。招隐士》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才刚与行人分手,就惟恐其久去不归。明末清初学者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
柴掩与暮,居人之离思方神,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
王维善于从生活当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表达深厚真挚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
写“草”的送别诗,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首诗作于公元年,白居易当时还没有满16岁,是他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写的诗,也是白居易的成名作。
何为“赋得”?“赋得”即“赋得体”,“赋得体”是应考的习作。按科场考试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须缴清题意,起承转合要分明,对仗要精工,全篇要空灵浑成,方称得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一首命题诗,还有诸多限制,白居易硬生生把它写成了千古绝唱。可见这首诗的艺术造诣之高了。草与别情,似乎也是从《楚辞,招隐士》中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两句而得来的。但要写出古原草的特色而兼送别之意,尤其要写出新意仍然是非常不容易的。
白居易起笔则赋“草”,在那一望无际的古老郊原上,草木繁盛,一岁岁,一年年枯荣交替,不知经历了多少春夏秋冬。这两句诗,看似平平淡淡的如实写来。实则,揭示了那片古老的原野上。草木繁荣枯败的自然规律。
《诗经。王风。黍离》中“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张衡的《西京赋》里的,“神木灵草,朱实离离”
其中的“离离”那是用来描写,一种果实累累,枝繁叶茂的状态。
所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重点在“荣”,而不在“枯”。这就为下面的两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做了铺垫。这“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人用朴实的语言,道出了一个永恒不变的真理。他不仅展示出,野草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而且揭示了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客观规律。同时也象征着,人在逆境中不甘颓废,顽强拼命博,奋发向上的精神。
这两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了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那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所以,千古流传。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比较“乱蛩鸣古堑,残日照荒台。”的秋原是多么生气勃勃。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本诗至此,才看到远送王孙,这一主题。“王孙”这里借指白居易的朋友。“又”字暗示,离别乃世间在所难免之事。别情如春草萋萋,亦人之常情。
李煜有“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之悲。
“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是江淹的感叹
可见多情自古伤离别,更是一件令人肝肠寸断的痛苦之事。
《赋得古原草送别》全诗措辞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然是科考的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句句有余味。虽是一首“赋得体”却也不能影响其成为千古绝唱。
慷慨悲歌高适《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在唐人送别的诗篇里,那些凄清缠绵低徊流连的作品比较多,这些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又以他的真诚情意、坚强信念,为送别诗添上了豪放健美的色彩,
高适的《别董大》就是后一种风格的佳作,也是送别市里的典范之作。公元年,也就是天宝六年,当时高适在睢阳。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
盛唐时,盛行胡乐,喜欢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器的人不多。崔珏有诗曰:
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唯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
这时候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非常贫困潦倒。但是,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呼啸的北风,遮天蔽日的黄沙,昏黄的阴云,原本明媚耀眼的太阳,此时已经完全被黄沙和阴云遮挡显的黯淡无光。
大雪纷纷扬扬的飘落着,成群结队的大雁,迫于被封的威严,在雪中向南疾飞。诗歌渲染出一个荒凉凄寒送别背景,在这样的环境中,高适送别一位身怀绝技,有无人赏识的音乐家,复杂的别离心绪可想而知。
诗的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劝慰董庭兰,你此去,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那话说的响亮有力,大气磅礴,于宽慰之中,充满着激励,充满着信心和力量。
同时,也是在激励自己,虽然现在不得志,但是“天生我材必有用”。一时的低迷彷徨又何须萦绕心头。
结语
这别离的诗,别离的情,总之一次次的挥手作别时,显示出韵味,显示出诗情。千种离愁,万般情愫,皆化作笔中情、诗中泪。离情虽令人感伤,但诗人的一支笔,却给了这份愁思亘古长存的生命力。哪怕穿越千古,也在历史的河里流淌。
三首送别诗,三种绝然不同的风格,送别而不写“送别”的《山中送别》;明明送别友人,通篇写草的“赋得体”《赋得古原草从别》;把依依离别,写成慷慨激昂励志诗的《送董大》。我认为,这三首才是送别诗中的登峰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