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开元十七年(年)八月,京师长安秘书省。
秋意渐浓,一弯新月斜挂在瓦蓝的夜空。久雨初晴,微风习习,清新的空气中不时飘过缕缕果蔬酒香,沁人心脾。
秘书省后花园内灯火通明,林间空地上搭起了十几张桌台,桌台上摆满了珍果佳肴、玉露酒馔。
场地中间的长条桌上,则摆放着笔墨砚和一轴白纸长卷。
今晚,秘书省会在这里举行盛大Party,一场即兴联句赋诗会即将开始。
赋诗会既由秘书省主办,来者多是雅好文墨的朝廷官员,放眼望去,其中不乏已是诗坛赫赫有名之辈,比如待诏王维、秘书省校书郎、“七绝圣手”王昌年龄、洪州都督张九龄等。
有“红花”当然也就有“绿叶”,比如校书郎刘昚虚、尚书郎裴朏等。当然还有来自隐居终南山的薛据和阎防等民间人士。
呵呵,“绿叶”刘昚虚我们还稍微了解一点,薛据和阎防这两片终南山“绿叶”我们就不甚了解了。
首先出场的是绿叶组:
一号绿叶薛据:省署开文苑,沧浪学钓翁。
平平,没有掌声音。
二号绿叶阎防:熊踞庭中树,尤蒸栋里云。
啊,树上有熊?别吓人嘛,那边主席台上还坐着领导呢。继续平平,继续没有掌声。
绿叶们在继续,众人们在犯困。古井无波,掌声稀落。
……
N号绿叶刘昚虚:归梦如春水,悠悠绕故乡。驻马渡江处,望乡待归舟。
每人只能续写两句,刘昚虚显然犯规了。不过诗中流露的思乡之情,让众人的心情一片凝重。
刘昚虚显然把自己给整感动了,想家了想妈了,泪光闪闪环顾四周,赶紧把笔塞给了身边的王昌龄。
王昌龄:长亭酒未醒,千里风动地。
哇,不愧是“七绝圣手”,什么七绝五绝的都不在话下。此句由情及景,与前诗语境契合,大气磅礴。
啪啪啪-----引来掌声一片。
王昌龄续完,并没有着急落座,而是回头向自己邻座男子点头示意,让其登场一试。
那男子也不推辞,起身缓缓走向中央条桌。众人这才发现王秘书推荐的男子,好像不是秘书省大院的,很面生。
仔细打量,来人一袭白衫,身材颀长,骨貌淑清,风神散朗。这人谁呀,长得也太帅了吧,不会是李白吧,大家议论纷纷。
但见那人45度角仰望夜空,接着又看了看不远处的梧桐树,略作思考即提笔落墨: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
好诗,好诗-----众人喝彩一片,掌声尖叫声经久不息,仿佛欲刺破天穹。
那白衫之人见众人如此捧场,大为感动,双手作揖连连道谢:在下襄阳布衣孟浩然,承蒙各位谬爱,现丑了现丑了。
哇!众人一听是孟浩然,草根明星,可比那个朱x文有名多了,愈加兴奋。
全场高唱“春眠不知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山呼海啸震耳欲聋,场面之热烈丝毫不亚于天王巨星的演唱会。哈哈,古人追星也疯狂。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在主持人一再stop示意下,场面终于安静了下来。联句赋诗会继续进行。
接下来登场续诗的是洪州都督张九龄,作为诗坛耆宿,他给世人留下了“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这样的神句。
今晚,斜月晶莹,清辉满地,天涯共此时。不知他能续出什么样的神句呢?众人翘首以待。
但见张九龄右手执笔,左手捻须,银眉频蹙,面有难色。良久,张九龄掷笔,叹道:老夫阅诗无数,然未见冲淡清绝如此者,老夫不及。
说完,张九龄把目光投向了王维。
王维一直作沉思状,见张九龄望着自己,不无奈何一声长叹:清绝至此,我,我也没法接呀!
即兴联句赋诗会至此落下了帷幕。
此时,天边正缀着几缕棉絮般薄云,懒散的卷舒着。残留在树梢的雨水汇集,下坠,滴打在梧桐叶上,啪嗒,啪嗒……
②
联句赋诗会上,孟浩然凭借着一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冠盖京华,迅速走红。
登门求签名,求交往,求诗者络绎不绝。孟浩然有求必应,一一满足粉丝们的要求。
待夜幕降临,众人散去,孟浩然已是疲惫不堪,孑然一身,顾影自怜,不禁一声长叹:老天不公呀,既然人民群众这么认可我需要我,你们为何又要拒我于体制之外?
嗯?这话从何说起,老孟喝多了?
事情是这样的,就在半年前,已不惑之年的孟浩然第一次参加科考,不幸落第,这让以才名显扬的孟浩然不能接受,不能接受失败,不能接受回襄阳,一直滞留长安谋求进仕机会。
什么?孟浩然40岁才第一次参加科考?能让张九龄、王维“不及搁笔”的人,为什么要等到40岁才想到科考?难道孟浩然不懂得出名要趁早?
为解答你的疑惑,探花郎就从孟浩然出生那天说起。
③
武后永昌元年(年),孟浩然出生于襄阳城外岘山脚下、襄水河畔一书香门第。孟家薄有恒产,家境殷实。
父亲孟老爷子温文儒雅,自言是孟子后人,秉承孔孟之道持家立业,家道兴旺。
作为文化人,孟老爷子当然不会给儿子起叫什么狗剩、建国这一类的俗名。
浩然这个名字来源于孟子的“我善养浩然之气”,一听就高端内涵上档次。
孟老爷子一是希望孟浩然能像祖先孟子那样为孟家光耀门楣,二是希望他长大后至大至刚、浩气长存,不做俗人。
孟家府宅负阴抱阳,隐没于青山绿水间,孟老爷给之命名为:涧南园。
涧南园,一个多么具有诗情画意的名字,我猜孟浩然打小就在涧南园长大,想不成为一名山水田园派诗人都难。
相对富足的殷实家境和尊崇孔孟的传世家风,让孟浩然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加上他天资聪颖,恭勉勤奋,很快就名闻乡里。
据说一个人童年的生长环境将会影响到他的一生,我个我不懂,不敢妄言,感觉有点道理哈,要不怎么会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呢。
孟浩然有幸出生在襄阳岘山的丽山秀水中——青山削翠,碧岫堆云,流水潺潺,飞泉鸣玉。端的是人间仙境!
而自己家的府宅——涧南园更是一处自然园林,清灵的襄水在家门口缓缓地流淌着,岸边的小草,粉艳的桃花。
远处山坡上的梯田,摇曳的竹林,穿过竹林的石板路,潋滟的池塘,池塘里的蝌蚪,牵着牛儿暮归的山民-----
正是襄阳的青山绿水、涧南园这片风光旖旎的山水田园,吹拂和滋润了孟浩然心中的诗情意境,从而为他开启了盛唐山水田园派的风气之先,奠定了最早的思想基础。
孟浩然在自家桃园内结有草庐,一人一草庐,一花一世界。
白天,葛巾藜杖漫步桃林,听蝉噪鸟鸣,看花开花落;入夜,或庐内,读书不觉夜已深,烛花频剪欲三更。或庐外,轻罗小扇拍流萤,坐看牵牛织女星。
日上三竿。孟浩然在一片叽叽喳喳的鸟鸣中醒来,他揉了揉惺松的睡眼,白白的日光穿过草庐的木窗,驱走了夜的黑暗。
昨夜雨疏风骤。孟浩然赶紧披衣而起,他担心那些桃花能否经受住风雨的侵袭。
只见湿漉漉的地面上,落满了厚厚一层花瓣,还有一些刚刚长出的小桃。那颗颗桃树此刻已是绿肥红瘦,孟浩然心情不免凝重起来,一首清淡小诗脱口而出:
春晓
春眠不知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小诗小学生甚至幼儿园的小朋友们都会背诵的,但千万别把它当作娃娃诗口水诗。
小诗不小,这是孟浩然最知名的一首诗,看似平淡,其实诗中蕴藏着无穷的韵味,是唐诗中的经典。
《春晓》如一缕春风,一千年来,煨暖了时光,温柔了灵魂。
特别是后两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有它深刻的内涵,不曾痛哭长夜的人不会理解。
孟浩然的童年、少年生活大概就是这样子。你所苦苦追求的诗和远方,人家孟浩然生来就徜徉其中。
④
我们知道,孟浩然出生的第二年,武后改唐为周自立为帝,定都洛阳。
这在孟浩然父亲孟老爷看来,女流武则天篡权问政,有违孔孟之道,是万万不能接受的。
年少的孟浩然在武则天称帝的十五年里,一直接受着父亲的训导,儒家思想已深深植入孟浩然的根脉中。
孟浩然也像父亲一样视李唐为国邦正统,盼其早日重生。所以,他拒绝参加武周时期的科考,闭门苦读,希望有朝一日李唐匡复,自己能够振翅高飞,为国效力。
而这一天也终于到来了。
公元年,神龙政变爆发,二张被杀,病榻上的武则天被张柬之等人赶下台,中宗李显继位,大唐复国。
大唐复国,对孟家、对孟老爷子、对孟浩然来说是天大的喜讯。
孟浩然此刻已是雄姿英发的翩翩少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急欲一飞冲天,实现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人生理想。
公元年4月,孟浩然参加襄阳县试,轻松过关,夺得高第,受到襄州刺史张柬之的亲切接见。
张柬之对孟浩然的才华赞叹不已,孟浩然对老前辈也是膜拜有加,二人相谈甚欢,结为忘年交。
对即将到来的9月襄州府试,孟浩然也是志在必得,他潜心备考,欲一举夺得参加长安进士考试的入场券。
然而,然而一件事情的发生却打乱了孟浩然的计划,甚至可以说从此改变了孟浩然的人生。
我们知道,以张柬之为首的“五王”发动了神龙政变,光复李唐,将李显扶上了皇帝的宝座。
张柬之等人对李唐对李显可以说是功高盖天,谁知李显懦弱,韦后、武三思一伙早已将李显架空,把持了朝政,而张柬之等“五王”就成了韦后一党篡权的绊脚石。
不久,当初拥立中宗李显复位的张柬之等“五王”被韦后一党诬陷,纷纷被流放至蛮荒烟瘴之地。接着他们便或死在流放地,或在流放途中即被虐杀。
而为首的张柬之,先是被罢去宰相之职,接着以襄州刺史的名义回乡养病。当然,这对张柬之来说,如果能够这样叶落归根终老家乡也算是功德圆满了。
只是,有功于社稷的元老重臣张柬之,连这样的一小小愿望也没能得到满足。
已是82岁高龄的张柬之再遭诬陷,被贬为新州(今广东新兴县)司马,紧接着又被罗织罪名,竟然以罪臣身份被戴上沉重枷锁押往泷州(今广东罗定市),和他一起被押解的,还有他一家老小十余口。
可怜的张柬之年迈体衰,哪里经得起这样折磨,不幸倒毙在荒郊野外的黄尘古道上,匡复李唐的一代名相就这样永远闭上了眼睛。
消息传来,襄州襄阳人民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他们引以为傲的家乡英雄,竟然冤死在岭南古道上。
襄阳民众纷纷烧纸叩头,当街上香,沉重悼念张柬之,襄阳城内一片悲咽。
正在涧南园草庐紧张备考的孟浩然闻此噩耗,一阵眩晕。
他为张柬之的无辜冤死而悲伤,更对韦后、武三思这群奸佞小人把持的朝廷极度失望,这难道这就是我想要效忠的朝廷吗?!
对此,孟浩然作出一个重大决定:放弃襄州府试。他知道,放弃府试,对他个人来说,就是选择一段命运多舛的苦旅。
然而,个人命运算得了什么?为了国家清明,必须得有人挺身而出,对那些奸佞之徒表达严正抗议。
此时孟老爷子已过不惑之年,已没有当年愤世疾俗的满腔激情了,只是希望孟浩然能早日考取进士,为孟姓一族光耀门楣。
孟老爷子听说孟浩然要罢试,大发雷霆。孟浩然可以说是全村的希望,大家可都等着你早日考个进士衣锦还乡呢,现在你说不考就不考了?
襄州刺史韩思复、襄阳主簿贾弁等政府官员听说孟浩然要罢考,感到万分惋惜,也都极力劝阻。只是孟浩然不为所动,仍然坚持自己的罢考决定。
孟浩然的大义之举,很快就传遍整个襄州,由此也他背上了“文不为仕”的才名,这对他后来的人生也产生了消极影响,让他的思想和理想变得摇摆不定。
⑤
因罢试和父母家人产生裂痕后,孟浩然独自一人住在桃园草庐内,读万卷诗书,览明月清风,这让他慢慢忘记了压在心中的诸多烦恼,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
一日,孟浩然听朋友讲襄阳城内来一网红歌妓,是从郢州过来的,艺名韩襄客,芳龄二八,歌甜人美。朋友邀孟浩然一起进城听歌。
孟浩然好久没进城了,正想出去散散心呢。就和朋友一起来到襄阳城,找到韩襄客所在的歌厅。
一声锣响,伴随一阵环佩叮当之声,一乌发高绾、肩若削成、腰如约素、身材修长女子,云袖轻摆,凌波微步,款款而出。
但见她薄施粉黛,玉面含羞,樱唇凝醉,目如秋水,身姿轻盈如弱柳扶风,面容清纯似雨后芙蓉。
韩襄客甫一亭立,丹唇未启,整个歌厅已淹没在巨大的欢呼声中……
一见到韩襄客,孟浩然整个人一下子就怔住了,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浑身颤抖、手心全是汗,仿佛被电流击中一般,恍惚间似见曹子建笔下的洛神向他走来……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孟浩然失眠了。
孟浩然也知道韩襄客歌女的身份,是横亘在他们之间的鸿沟,不可逾越。
一个襄阳城内人人皆知的孟家公子,怎么能娶一个歌女为妻呢?
孟浩然陷入深深的沉思中,可现在韩襄客已化身为无数只小虫子,密密麻麻爬上了他的心头,拂之不去,拭之还生……
一个春和日丽,水暖风清的日子。
孟浩然被韩襄客“撩拔”的心弦始终无法停止,感性终于战胜了“理性”,孟浩然邀约韩襄客汉江泛舟。
襄阳才子孟浩然相约,歌女韩襄客欣然同意,因为她早闻孟浩然大名,文不为仕。
她还知道,孟浩然曾在汉江决堤洪水肆虐时,打开自家府宅,收留难民,供吃供喝,甚至不惜砍掉未成材的竹林亲自搭棚,供难民居住。
这样有才有爱心的帅哥哪个少女不动心?
二人碧波泛舟,韩襄客自然要一展歌喉,一曲《巫山曲》唱罢,孟浩然赋诗助兴:
只为阳台梦里狂,降来教作神仙客。
韩襄客见孟浩然吟诗,也即赋诗相和:
连理枝前同设誓,丁香树下共论心。表达了自己对孟浩然的一往情深。
通过交往,孟浩然知道韩襄客尽管是一名歌女,但她一直守身如玉,且颇有才华,并不世俗眼中所谓的风尘女子。
孟浩然决定娶韩襄客为妻。当他把这想法与父母商量时,遭到他们强烈的反对,对此孟浩然早有心理准备,他知道孟家不可能让一个歌女进门的。
他也知道,得不到父母祝福的婚姻是不圆满的,是得不到族人承认的,更不能入孟家族谱的。
尽管如此,孟浩然义无反顾痴心不改。公元年,他私奔郢州和韩襄客成婚,做了上门女婿。
在那个极其看重门第的年代,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呀。
一方面可以看出孟浩然的性格倔强如铁,另一方面也说明爱情始终是两个人的事,所谓的门第出身、年龄差距、性别雷同那都是借口,只要真爱想爱这些都不是问题。
呵呵,我说白居易、陆游两位妈宝男呀,你们俩应该向前辈孟浩然学习,母亲不过就是个第三者,能管得了你们对爱情的向往?
在郢州,这对才子佳人终成眷属,夫妻恩爱,琴瑟和鸣,不久韩襄客便怀上了。要当爹了,这自然让孟浩然喜不自胜。
孟浩然急返襄阳涧南园,他想把他结婚的消息,把他将要做父亲的好消息告诉父母,期待他们能看在未来孙子的面子,让襄客进门。
呵呵,只不过在孟老爷眼里,孟浩然娶一青楼女子进门,简直就是让孟家的祖上蒙羞,对苦苦哀求的孟浩然严词拒绝。
府试罢考、和歌女结婚让孟浩然和父母矛盾彻底激化。家是不想回了,郢州也不能久居。孟浩然心灰意冷难以排解,产生些许消极避世心理,他决定隐居鹿门山。
⑥
鹿门山,距襄阳城东南15KM,与孟浩然家涧南园附近的岘山隔汉江相望。早年孟浩然游览过鹿门山,鹿门山的山姿水色让他流连忘返。
东汉末年名士庞德公,也曾隐居于此。他慧眼识人,评价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司马徽为“水镜”。
荆州刺史刘表仰其盛名,数次邀其出山谋事,他坚辞不受,一直隐居鹿门山,采药而终。
如今孟浩然效仿先贤,在鹿门山一山坡上结庐而居,过起了遁世脱俗的生活:
夜归鹿门山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夜来去。
当然,孟浩然隐居不代表隐身。在鹿门山,由于没有父母的管束,他与张子容、辛谔等所谓的“襄阳七子”交往,反而变得更加频繁了。
他们饮酒赋诗,抚琴高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