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有了人类历史,就有了美。
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对生命的膜拜,对精神的追求,美是人类文明发展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
那么,“美”是什么?
唐代思想家柳宗元提出了一个很著名的美学命题:
“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岳阳之楼,晴川之阁,不有崔、范之品题,则巍观杰构,沉沦于湖滨江渚矣。”
什么意思呢?美丽的事物不是因为自己美丽而闻名,而是因为人得以扬名天下。比如兰亭,如果没有遇到王羲之,那么它的清湍修竹,即使再清丽脱俗也将荒芜和隐没在空山之中。岳阳楼和黄鹤楼,如果没有范仲淹和崔颢留下的传世佳作,纵使再有壮观、独特的构造,也同样被埋没在湖泊江河的岸边。
柳宗元这段话提出了一个美学思想,这就是,外物并不能单靠他们自己就成为美(美不自美),美离不开人的审美体验(因人而彰)。所以,美不能离开观赏者,美也不是独立存在的,它需要人不断去发现、照亮、创造和生成。彰,就是生成。
我国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有一段很有名的对话: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在王阳明看来,一棵深山之处的花树,花开得即使再美,也只是自开自落,无所谓美与不美。在人未看花树时,花虽存在,但它与深山、人一起“同归于寂”,‘寂’就是遮蔽而无意义,谈不上颜色美丽。只有当人来看此花时,此花之美才被人揭示而使得“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于是,花树之美便被发现、被照亮、被传颂,美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美。
由此来看,美是发现,美是照亮,美是创造,美也是生成。
故,中国美学大师宗白华说:”一切美的光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
而教育之美更是如此。
当老师遇见学生,美即产生。
教育的本质就是“一颗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之美更是师生彼此去发现、去照亮、去创造,去生成。
近日,一首20字小诗《苔》被乡村老师梁俊和山里孩子小梁在《经典咏流传》舞台重新唤醒,孩子们质朴无华的天籁之声,让无数人热泪盈眶。短短数分钟内,传播度超过年的总和。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梁俊老师就是想通过《苔》这首诗,告诉这群山里的孩子们:“我们即使拥有的不是最多,但依然可以像牡丹花一样绽放,我们不要小看了自己”。梁俊老师在孩子们心灵深处播下美的种子,于是,种子种在每一个孩子心里,在他们的生命中盛开如花。
当梁俊老师遇见山村学生,当懵懂的学生遇见支教的梁俊,当他们一起唱诵改编这首诗歌的时候,教育之美、诗词之美、人生之美便被发现、照亮、唤醒和生成,这时美便成为一种意象:“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太阳照不到我,不意味着,我没有我的青春,没有我的理想,在最苦的日子里保持一种最乐观、最美丽的心情(“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从而开启自信之美、人生之美。梁俊老师用一种创意的美学思想和脚踏实地的行动演绎了教育之美,这也是“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美学思想在教育上的彰显和提升。
相信《苔》之美,乘着音乐的翅膀,它将流传到更宽广更久远的地方,永久照亮和美丽当代中国教育人的心灵。
这也无意间和我们二七区“多彩教育”的核心理念——“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我们”唯美契合。通过“多彩教育”,老师在学生心中播下一颗美的种子,发现、照亮、美丽着学生的人生之路,同时,学生也照亮并成就了老师的职业生涯之美,从这个意义说,教育之美也是师生彼此演绎、彼此成全的一个最美的生命历程——遇见你,遇见最好的自己。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在有限的生命里,不断发现美、照亮美、创造美、享受美,从而提升生命质量和教育境界,就是人生最美。如此,我们才能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罗丹说,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