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笑的不同情况看人生境界的六大层次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圆白癜风抗白梦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583173.html

人与动物的一大区别,就是人是会笑的。但因何而笑,又构成了人生境界的不同。具体分为以下六大层次:

第一层次,也是最高级别的人,是如寒山大士这样的,他所理解的就是时空的本质,所以也有了那历史瑰宝级的诗句。因此,我们将该层次命名为“寒山”。

第二层次,是能够直接理解第一层次的人,因为这并不容易做到。如寒山大士诗云:“上士读我诗,把著满面笑。杨修见幼妇,一览便知妙。”杨修见幼妇,说的是当年杨修和曹操一起猜字谜的典故,但关键是,真能读寒山大士诗集便能马上心领其妙,捂着嘴笑得个乐不可支的人,是极其稀少的,对多数人而言,那些所谓的“作品”根本连被叫做“诗”的资格都没有。所以,能达到这一层次的,我们将其命名为“上士”。

第三层次,是当第一和第二层次都已经远去以后,能捕捉到时空中一些不一样的空气,最终能抓住以上两者的影子,并创造出不朽的流传千古的作品的人。比如“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再比如“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中国古典诗词中最顶尖的人物基本都在这个频谱上,我们将其命名为“中士”。

第四层次,就是能阅读领会第三层次的作品,将其流传千古的本质付诸于实施的人。这一层次的人,是世间各学科培养的重点对象或主要成果,也是社会主流中普通人一生的追求,其特点在于其能力、学识与涵养的高超,我们将其命名为“杨修”,或“下士”。

第五层次,就是连杨修都不如了,凡是没有第四层次的理想或追求的实际行动的人,于平凡之不平凡处而永生平凡者,寒山与寒山寺、或黄鹤与黄鹤楼两头都没逮到,只能是最低级别的到苏州寒山寺或武汉黄鹤楼面前去玩自拍,那么则无论男女老幼,我们都一律将其命名为“幼妇”。

第六层次,是世间万物存在的本质,也是以上一至五层次的基础,一切草长莺飞、蜎飞蠕动,空谷回音、乱云过影,时空横亘、万物静默,诉说着一切的一切,但又从未诉说。这是最低层次,也是最高层次,因为其是本来的层次。

在以上六大层次中,第一层次的人理解的是时空本来,故而微笑;第二层次的人以领会第一层次的人而捂嘴笑。而第三层次是一个分水岭,下面是凡道,往上则入圣,由于凡道是无法理解圣道的,所以会出现第四、第五层次不断对第二、第一层次的嗤笑甚至攻击。其具体表现,就是第四层次无数修养学识高超的“杨修”们,会对寒山大士的诗词仰天大笑,认为这根本没有资格被称作“诗”,应当是比第五层次那些婆婆妈妈都不如的级别,因为“杨修”级别的最高汇归,是在凡道的顶端,即“中士”的频谱上。

但这第三层次的“中士”们自身是不敢的,他们知道上面那看似在第五层次以下的事物,实则通过第六层次而入最高层次,其间份量难测,但由于“中士”自身水平上的限制,其暂时不能达到“上士”那样直接对最高级别的作品心领神会而笑,而是因其敬畏、并感到肩上责任的重大而稍有点严肃,因此第三层次是不笑的,但他们最终会做出世间层面的绝顶好诗(事),或将“寒山”层次的出世间好诗在世间层面发扬光大。

比如,宋朝某尼的《悟道诗》:“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就属于第一层次的“寒山”级别,这个级别是微笑,“归来笑拈梅花嗅”,也就是“拈花微笑”了;而如果看到该诗一秒钟之内就领会其顶绝之妙,并捂着嘴笑个不停,欢喜得不得了,就属于“上士”级别。而如果是认为其意境很好,感觉有一些东西似可捉摸又不可捉摸,虽然不太敢笑,但能找出其诗眼,还将该诗在中华古典诗词中推广出了特别大的名气,那么就属于“中士”级别。由于该诗在宋朝以后特大出名,由此可见,中国文化在宋以后,“中士”级别的人是非常多的。而在“中士”级别以下,也就是那些满腹诗书的杨修们,从来受到“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类凡道中最顶尖诗句的熏陶,一读到什么“悟道诗”那简直是要仰天大笑,纷纷批评道“拈梅花的时候怎么可能春色已经十分了?简直是荒谬!还悟什么道!大道自然!”

因此,人人都在自己的层次上活动,如同电子在自己的轨道上活动,直到其跃迁到高一层次,才能看到对应的风景。至于第五层次的“幼妇”阶段,认为前面四个层次实则都是同一个层次,也就都是“有文化”的层次,反正都很好、都是赞叹就对了,就正如寒山寺和黄鹤楼,都是拿来自拍发朋友圈的,因此走到哪都是春风得意、满脸堆笑。

所以“杨修见幼妇,一览便知妙”,杨修层次的文化人,是以幼妇层次的普通人为创作对象的,一切文化的来源,不过人间烟火、饮食男女。这是第四层次与第五层次的相对。但这并不是宇宙时空的全部,因为第二层次与第一层次也有同样的相对。所以这两个状态是雷同的,各有各的相对,而第三层次的“中士”在中间,上接圣道,下启凡道,创造出无数的“春江花月夜”在时空中绵延,因此也几乎不笑。唯一能让时空错乱的,就是第四层次与第一层次相对而出现的那大笑。正如永明延寿说,如说法者,不逗其机,浅根起于谤心,下士闻而大笑,醍醐上味,为世珍奇,遇斯等人,翻成毒药,如上上根人,才悟其宗。

以上所说,多从境界上着眼。而从社会分工的不同职能角度,其实也体现出类似的特点。在一个社会中真正的顶梁柱,一般都是在“中士”的这个层面,比如国家干部、医院的大多数主任级别医师,或四行仓库保卫战中跳楼杀敌的绝大数勇士。当然也不排除这其中可能有极其稀少的比例是第二甚至第一层次的人来到其中倒驾慈航,但绝大多数是以第三层次的“中士”为主。

因此,医院责任在肩的主任医师们很少露出笑容,这并非因为他们故作严肃,而是基于本文所揭示的关于笑的理论与人的层次之分。另外,虽然凡道中一切都以“中士”的级别为最终的汇归,但第五层次的“幼妇”级别却是一切的基础,人间的统治者,也无非始终进行着尽可能多地将“幼妇”转为“下士”、再将“下士”转为“中士”的活动。不过,虽然有时候要利用幼妇级别的大规模人数的活动以实现一种经济上的外显动能与勃勃生机,但并不代表整个社会和民族的真正崛起靠的就是那点旅游、扶贫和消费,只不过是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中,根据当下的形势,让这幼妇级别的活动更显、而中士级别的活动稍隐而已。因为,一切都在这第六层次当中万古静默着。

总结全文,第一层次因悟透时空本来所以拈花微笑;第二层次因会心于第一层次而捂嘴笑;第三层次由于深感自己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而严肃而基本不笑;第四层次因熟读第三层次的作品、不知第一层次的境界而仰天嗤笑,又因为应和于第五层次的人间烟火而对其会心一笑;第五层次因前面四个层次都属于可以附庸之风雅而到处都笑、满脸堆笑;第六层次即时空本来,又反通于第一层次,故而万古静默而从来不笑。是以成其为寒山、上士、中士、杨修(下士)、幼妇、本来的六大层次。由此可见,虽然人间的活动是以从幼妇越过下士到中士的境界为主流,但还有一条路子是可以从幼妇级别往下走,从而穿过第六的本来层次而直通于第一层次,这也是有极少数的人可以在文化程度为零的情况下直接悟道的理论依据。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4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