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诊疗规范 http://baidianfeng.39.net/a_ht/170418/5294194.html《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创作背景与诗意黄河交通学院许娇娇李白,老家巴蜀地区,家庭殷实,生活在唐朝盛世的开元时期。李白的诗歌拥有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意境、语言奇妙,浪漫特色,立意清晰的风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歌也有所体现。虽然是离别诗,但此诗既充满了青春之气,又饱含着真挚之情。本诗约作于李白30岁那年的暮春,诗人与长自己二十岁的朋友孟浩然分别。在当时,孟浩然可谓是“诗坛”上的明星——儒雅风流,诗名远扬。年轻的李白对孟浩然特别仰慕,不仅欣赏孟浩然的才华,还折服于孟浩然高洁的品质。在26岁那年,李白春游至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到达扬州时已是秋季,此时卧病。此年的冬天,诗人离开扬州,北游汝海(今河南临汝),途径湖北襄阳时,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于是就专门去拜访了他。孟浩然热情地款待了李白,并留李白住了半把月。在此期间,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二人意趣相投,很快成了挚友。次年,即诗人27岁那年,来到湖北安陆县定居。前前后后李白在安陆定居十年,十年期间,李白在这里娶妻生子,创作了32首诗歌,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还北游长安三年。这十年活动轨迹,回安陆,出游,回安陆,就这样一直追求着梦想,因此,在这一阶段创作的诗歌多传达其人生志向、思念家乡、怀才不遇、美人迟暮、孤独颓然、道教特色之主题。并且这期间,对应着这些主题,其诗歌中意象情感可分为四类,一是自然意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就是自然意象的运用);二是醉酒意象;三是隐士意象;四是仙道意象。最后举家迁至山东任城。李白30岁那年的春天,正在长安寻求工作,得知好友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于是就托人带信,与友人孟浩然相约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见面。见面那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饮酒赋诗,各诉思念之情。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就亲自把孟浩然送到江边。船开离岸后,李白伫立江边,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难以压制的情感油然而生,便创作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首颔联叙事、点题,具体交代了离别的地点(黄鹤楼=湖北江夏)、时间(阳春三月)、对象(故人=孟浩然)、和友人所前往的地点(广陵=扬州)、环境特点(艳丽的春色)。照应了诗歌的标题。这两联道出了友人所去之地风景优美,环境动人状况,烘托出本次离别轻松和明快的氛围,传达出诗人也有点向往之意,毕竟诗人也有四年之久没去过阳春三月的扬州了。颈尾联写景、抒情。这两联描写了友人离开后的远景和近景。远景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江边伫立之久,情感之真挚。近景写的越开阔,友人离的越远,诗人的心跟随着友人也漂得越远。诗人把这种充满向往的离别情愫,融进在景色之中,显得思想情感更具诗意感。这首诗打破了“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的常规诗歌抒情规律,正好与之相反,然而情感表达的更加淋漓尽致和柔和,离别的灰色调变得明亮,且带有一点轻松愉悦的成分。十年之后,39岁的李白再次与孟浩然相见,李白又写了《赠孟浩然》一诗。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在这首诗中,充满了诗人对孟浩然人格的赞美。这也佐证了李白既欣赏孟浩然潇洒的风度和超凡的文学才能,同时又钦佩他不染世俗的隐者风度。因而,在李白看来,孟浩然就如同一座不可仰望的高山,自己只能恭敬地揖拜他那高洁的品质。这说明,二人拥有的友谊是根深蒂固的。综上所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极富诗意的、且风流潇洒的离别诗,就不难理解了。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