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古诗文大数据分析,高居唐诗排行榜第一

中科白癜风公益活动 http://baidianfeng.39.net/a_yyxw/220627/11081309.html

近年来,有学者通过大数据对古代诗文进行“定量”研究,发现了很多很有意思的东西。

这些东西,作为“事实”已存在很久了,但是因为没有先进的统计手段,一直未被人发现。

苏轼像

比如,据统计,从影响力上看,苏轼的词《赤壁怀古》自宋明以来,其影响一直长盛不衰,是“宋词排行榜”上的№1。

尽管如此,苏轼却并非宋代词坛的绝对“老大”。

如果论数量,辛弃疾以首名列第一,苏轼的存词量则为首,远低于辛词存量。

如果分时代,从数据上看,明清词坛最推崇的也并非苏轼或辛弃疾,而是周邦彦!

——《人间词话》中,被王国维屡屡提及的“美成”、“清真”即是也。

周邦彦《片玉集》(图片来自网络)

而现代,多少人知道他呢?换言之,苏辛的影响力在现代更大,再早,不如周邦彦。

宋词有出人意料的地方,唐诗也有。

古代文学研究者王兆鹏在十多年前通过大数据分析,为唐诗搞了个影响力排行榜,结果榜单第一名当时就引发了争议。

这个第一名为崔颢的《黄鹤楼》。

它能排第一,可不是现代学者“举手表决”的,是通过大数据定量分析得来的。还有,统计的是“影响力”,而非“艺术性”。

黄鹤楼

具体怎么统计呢,这个很专业,王兆鹏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这样介绍:

依据诗歌在历代选本中的入选频次、被历代诗论家品评的频次,被后人追和的频次和当代学者研究的频次、被网页著录及评论的频次等数据加权计算,一定程度上可以评估一首诗的影响力。

可见,《黄鹤楼》的“第一名”是有数据支撑的。

进而,在分析《黄鹤楼》影响力大的原因时,又发现了李白居然是“幕后推手”!如果没有李白的“站台”,崔颢和他的《黄鹤楼》可能早就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了。

李白剧照

王教授说:“通过检视和分析唐诗名篇崔颢《黄鹤楼》的各种数据,可以发现第一接受者李白的评价和创作比拼发挥了重要作用。可见,除自身的艺术含量外,故事传播和意见领袖的评价也是名篇生成的重要因素。”

结论在这里了,但对数据具体的统计过程我们是看不到的,甚至看到或许也看不懂。

但李白和崔颢“PK”的故事,流传已久。

《唐才子传》(图片来自网络)

元代辛文房在《唐才子传》崔颢条下这样记载:

(崔颢)后游武昌,登黄鹤楼,感慨赋诗。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有诗在上头。”无作而去。

李白是不是真的是“第一接受者”,对《黄鹤楼》有没有“评价”和进行“创作比拼”,笔者没有搜到史料。

但辛文房记载的这个故事,在他之前两宋的李畋、胡仔、计有功、刘克庄,在他之后的明清的瞿佑、杨慎、顾炎武等,都在自己的诗话或笔记中提及了。

这说明在传播中,崔诗借李白而“扬名立万”是确有其事的。

当然,《黄鹤楼》在历史上超高的影响力,不仅仅是传播之功,这也说明其艺术性并不低。

但大数据擅长的是“定量”,而非“定性”,艺术鉴赏还得靠“人力”来进行。话又说回来,假如什么都交给机器,文学也就消亡了!

不过,在鉴赏中,大数据还是能起到辅助作用的,比如,可以方便地对诗词中的异文等加以整理,为鉴赏者提供“证据”。

再以《黄鹤楼》为例。

首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有些版本为“昔人已乘白云去”,借助大数据的“穷搜”之能,或许能确定崔颢最初用的是哪一词,从而分辨哪一词对诗意与诗艺更有帮助。

参考文献:

①王兆鹏《大数据里的唐诗宋词世界》,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网页,.03.25.

②王兆鹏、齐晓玉《宋代诗人词作者的层级与时空分布》,《中南民族大学学报》,.01.

③盛大林《唐诗正本》,崇文书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5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