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敌黄鹤楼,抗衡杜甫,唱罢白居易,刘

在古代诗词,人们常写的题材大多为征戍、迁谪、行旅、离别,这些内容,写起来特别容易让人感动。但在这些题材之外,还有一类题材,也特别受诗人们的喜爱,那就是怀古。

面对已经远去的历史,加上自己当时的心境,诗人们往往能借古抒今。像这样的怀古诗,终唐一代,产生了许多名篇佳作,比如杜牧,就特别喜欢写历史题材的怀古诗,他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更是怀古诗里的新高度。再比如胡曾,更是写下多首,作为儿童历史启蒙诗。而在众多的怀古诗里,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绝对是不可忽视的佳作。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此诗前四句专写王濬灭吴,后四句专写眼前之景、眼前之事、眼前之情,雄壮高雅、自然壮丽,是唐朝有名的怀古诗。

前四句写王濬灭吴,却只有一句写西晋,其余三句都是写东吴。益州与金陵相去千里,可是诗人首联却只用了一个“下”字,一个“收”字,足见速度之快:楼船刚下,金陵已收。

吴主孙皓自以为凭借长江天险,加之铁锁横江,就能阻止王濬东下。却不曾想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任凭你有什么“妙计”都无法阻挡。东吴所凭借的“金陵王气”、“铁锁横江”,都是枉然,只有“一片降幡出石头”的结果。

像这种前四句单写一件事,是比较少见的,而要写好,更是十分困难。被严羽认为是唐诗七律第一的《黄鹤楼》,就采用了这种写法。《黄鹤楼》诗里,崔颢前四句只写了仙人乘黄鹤而这一件事,可以说刘禹锡这首诗与崔颢《黄鹤楼》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样写的,除了此诗外,也就只有沈佺期的《龙池篇》、崔颢的《黄鹤楼》和李白的《鹦鹉篇》这些盛唐诗人的佳作能达到劲气直达的高度。而这些事,其实是有传承的。

刘禹锡在前四句花了大量笔墨写王濬灭吴这件事,然而第五句却又写“人世几回伤往事”,将六朝全都囊括进来,七个字写尽西晋以后的事,与前四句形成繁简对比。清代何焯说它“笔力匹敌《黄鹤楼》”,施补华认为这种写法,“虽少陵动笔,不过如是”,评价很高。

从东吴开始,到六朝覆灭,在这段长长的历史里,诗人独具慧眼的选取了王濬灭吴这件事,是有诗人特殊考虑的,旨在告诉大家: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谁也无法动摇,即使你有长江天险,有铁锁横江,有“王气”加身。

古人写怀古诗,大多喜欢用时间的变化与山川的不变来形成对比,达到物是人非的效果,此诗也不例外。你看那繁华一时的六朝古都,到而今,还剩下些什么呢?留下的不过是让后人感慨的往事罢了,那山,那水,依旧如故。

钱朝鼎在《唐诗鼓吹笺注》里如此评价此诗的尾联:

末将无限衰飒字样写当今四海为家,于极感慨中却极壮丽,何等气度,何等佳构!

刘禹锡在尾联的时候,再次强调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之所以如此强调,只是因为当时正是藩镇割据的时期,诗人才有此感慨。

关于此诗,还有一个比较有趣的故事。据《鉴诫录》、《唐诗纪事》等书记载,这首诗诞生于一次聚会,当时白居易、刘禹锡、元稹等人相聚,大家提议同写一首同题诗。刘禹锡首先写好此诗,白居易、元稹等人看了后连连称好,也搁笔不再唱和了。虽然这个故事可信度不高,但也足以见出此诗的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6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