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写诗的好胜心
○黄团元
读李白的诗,似可从中窥见他不甘落于人后的个性。古人写鸟,用的不外乎白鹭、杜鹃、黄莺、鹧鸪,鹰、鹤、鹊、燕等等,但李白表现自己时,就朝“最大”的标榜。他给北海太守李邕写信,自比鲲鹏:“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汉乐府诗记有“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首“惜时”杰作,也许被李白读过。可能他不屑“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运用的比、兴小家子气,所以挥写《将进酒》,开篇便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寻常诗人都是这么写。与李白齐名的杜甫,写过“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白发千茎雪,丹心一寸灰”。对这位崇拜自己的老弟,李白不肯在写“白发”方面比他短。他在《秋浦歌》中唱道:“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有人怀疑,认为“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同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像仿写、像套用,甚至是剽窃?错!李白怎么会看上几句民间小曲?他是另起炉灶,写出自己的境界。他的“黄河之水”,是一泻千里的“天上来”,不像“百川东到海”,流得多慢!
或许,诗仙有过仿写作品,但是由于他文墨浓、能力强、境界高,仿写、套用尽管能够看到痕迹,但是,比原诗比喻厉害,气魄宏大,对比强烈,立意深远。请看下面崔颢脍炙人口的七律: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传说李白登临黄鹤楼,见了崔颢写的这首诗,便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我却不信,“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李谪仙,怎会怕写《黄鹤楼》的崔颢?李白不写,主要是已经写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没有直写黄鹤楼,也许是有意要让比他小三岁的崔颢兄弟一花独放。“酒中仙”虽狂,但是只对天子狂,对高力士狂,对杨国忠丑类狂,对同仁却惺惺相惜。当然,“太白”心胸虽然宽广,也难免酒后小肚鸡肠。他游山玩水到了南京、登临凤凰台后,便写下《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首诗,可马上可读出崔颢的《黄鹤楼》,但李白争强好胜的性格跃然纸上:崔颢兄弟,我喝多了,对不住了:你写凡鸟“黄鹤”,我写神鸟“凤凰”;你的首联只有黄鹤两只,我有三只凤凰飞翔;你虚写“空悠悠”,我实写“成古丘”;你写“晴川”,我写“三山”;“鹦鹉”飞得低,“白鹭”飞得高;“烟波江上使人愁”是怀乡,“长安不见使人愁”是报国——我总要棋高一着!
李白的《凤凰台》,PK崔颢享誉“七律第一”的《黄鹤楼》,孰雌孰雄?历来其说不一。《唐宋诗举要》称:“太白此诗全摹崔颢《黄鹤楼》,而终不及崔诗之超妙,惟结句用意似胜。”却有行家分析:按“七律”体制,《黄鹤楼》只算变格、并非常格,最明显是开头三句出现三次“黄鹤”,这样只能算古体诗格局——说李白的个性与诗,却扯远了。打住!●
黄团元,湖北省直管市唯一新闻正高级职称获得者。发表各类作品约万字,文章散见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瞭望》和《博览群书》等报刊。其《“天灾不由人”与“抗灾不由天”》等文,曾入选中学语文课本、教辅、高考习题及试卷。公开出版《说黑道白》、《民族瑰宝马寅初》、《胡适的谦和雅量》、《梁启超之路》、《文人有行》、《诸葛亮用兵》和《刘邦用人》等多部长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