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情自古伤离别,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唐代大诗人李白就写了很多送别诗,其中提到姓名的送别诗就有多首,比如我们熟悉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今天我们来欣赏李白早年写的一首送别诗——《渡荆门送别》。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品味语言,把握借景抒情、比喻、拟人等表现手法。
3、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诗风豪放、清新、飘逸,享有“诗仙”之美称,与杜甫并称“李杜”。杜甫有诗赞曰:“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其诗作大家熟知的有《静夜思》《秋浦歌》《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等。“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语),可见其影响。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而作。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济苍生、安社稷。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请用一句话来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明确:这首诗描写了诗人渡荆门时的所见所感。
3、这首诗的表达方式有哪些?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哪两句?
明确:表达方式:首联叙事,颔颈两联写景,尾联抒情。
主旨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首联交代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明确:以明快的笔法交代了诗人出行的行程、乘坐的交通工具、游踪和出游的目的地。从蜀地出发,路过荆门山,来到楚国。
首联点题,为下文奠定豪迈、喜悦的感情基调。
2、这首诗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烘托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明确: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衡的万里长江图:苍茫起伏的群山,随着船行不断消失,眼前出现了广阔无垠的平原。一泻千里的江水,流入辽阔无边的荒原,滚滚东流。
是从远景、动态角度来写景的。
烘托诗人开阔的胸怀,蕴藏着诗人喜悦心情。
3、颔联中的“随”、“尽”、“入”三个字用得好,想一想好在何处。
明确:“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入”字用得贴切,这是对前途的展望,大江无阻挡地流向远方,空间广阔,打开了诗人眼界,奔腾着诗人的想象,洋溢着诗人青春蓬勃的朝气。
4、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怎样以时空的变换和衬托手法来描绘江天的美景的?
明确:“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描绘近景,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犹如天上飞下的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日间仰视所见,描绘远景,仰望天空,变幻无穷的云彩在日光下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近景与远景结合,景观壮阔,给人空间感和流动感。
颈联采用衬托的手法,以水中月明如镜衬托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5、“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对偶、比喻,将明月映入江水比喻成飞下的天镜,云霞比喻成海市蜃楼,想象奇特,衬托诗人的愉悦之情。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