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的咏史诗十分为人称道。这些诗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表现他阅尽沧桑变化之后的沉思,其中蕴涵了很深的感慨。如“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首《乌衣巷》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本期依依和大家分享一首咏史诗《西塞山怀古》,全诗叙说的内容是历史上的事实,状摹的景色是眼前的实景,抒发的感叹是诗人胸中的真情。诗人巧妙地把史、景、情完美地揉合在一起,使得三者相映相衬,相长相生,营造出一种含蕴半瞻的苍凉意境,给人以沉郁顿挫之感。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四年(年)所作。是年,刘禹锡由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刺史调任和州(治今安徽和县)刺史,在沿江东下赴任的途中,经西塞山时,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感叹历史兴亡的诗。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唐.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作者简介及主要作品:刘禹锡,唐代大儒、哲学家、文学家、诗人,有“诗豪”之称。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县)。有《刘禹锡诗全集》。
刘禹锡诗全集汇编汇注汇评中国古典诗词校注评丛书精装典藏版京东月销量好评率99%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85购买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感兴趣的诗友可以读下《唐诗三百首全解》。
《西塞山怀古》:西塞山,在今湖北省黄石市东面的长江边上。岚横秋塞,山锁洪流,形势险峻。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公元年(西晋太康元年),晋武帝司马炎命王浚率领以高大的战船"楼船"组成的西晋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王浚的战船从益州出发,东吴的王气便黯然消逝。
“下”,一有符合地理形式,由上游向下游进军,符合历史事实的意思;又有西晋攻下了东吴的意思。“收”字写出了东吴的望风披靡。
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表明速度之快。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势如破竹,一方则是闻风丧胆,强弱悬殊,高下立判。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沉”、“出”写出了战事及结果,细腻传神的点出。
一、从形象上看,一横一竖,一下沉一高扬;从色彩上看,一边是晋军烧毁铁锁的冲天火光,一边是投降的白旗;从气氛上,晋军得胜趾高气扬,东吴兵败无限凄惨。
二、在对比中写出了战争双方的强弱,更写出了胜利者那种摧枯拉朽、咄咄逼人,而失败者黯然失色,仓皇逃窜的神态。
前四句,写西晋灭吴的历史故事,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枕寒流:一作"枕江流"。山形,指西塞山;寒流,指长江。人生中多少次伤怀往事,山形依然不变靠着寒流。
诗人不去描绘眼前西塞山如何奇伟竦峭,而是突出“依旧”二字,亦是颇有讲究的。山川“依旧”,就更显得人事之变化,六朝之短促;
不仅如此,它还表现出一个“江山不管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的意境。这些又从另一个角度对上一句的“伤”字作了补充。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四海为家:即四海归于一家,指全国统一。今逢:一作"从今"。故垒:旧时的壁垒。从今以后天下归为一同,芦荻在旧垒上萧萧飘摇。
诗人以景衬情,感慨不尽之意寄于言外。他们最终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其讽刺入木三分,而诗人对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的警告可谓义正辞严。怀古慨今,收束了全诗。
后四句写西塞山,点出它之所以闻名,是因为曾经是军事要塞,而今山形依旧,可是人事全非,拓开了诗的主题。
刘禹锡的这首诗,借古讽今,沉郁感伤,但繁简得当,直点现实。寓深刻的思想于纵横开阖、酣畅流利的风调之中,诗人好像是在客观地叙述往事;
描绘古迹,其实并非如此,刘禹锡在这首诗中,把嘲弄的锋芒指向在历史上曾经占据一方、但终于覆灭的统治者,这正是对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的迎头一击。
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评此诗:"余谓刘诗与崔颢《黄鹤楼》诗,异曲同工。崔诗从黄鹤仙人着想,前四句皆言仙人乘鹤事,一气贯注;
刘诗从西塞山铁锁横江着想,前四句皆言王浚平吴事,亦一气贯注,非但切定本题,且七律诗能前四句专咏一事,而劲气直达者,在盛唐时,沈佺期《龙池篇》、李太白《鹦鹉篇》外,罕有能手。"
诗友们,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赏读完了,您有何感想呢?欢迎在文章下方留言、互动,或留下您精彩的诗篇!#唐诗#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