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送客的黄鹤楼,就是今天我们所见的黄鹤

前两天我们讲到黄鹤楼和千古诗仙李白的情缘,其中有一个细节就是,当年孟浩然不顾李白的泼凉水,满怀信心赴京赶考,2年后不第而返。这昔日好友、四川才子小李子知道这一消息后,捎书带信,非说要在在江夏聚聚。甚至连馆子的定位都发来了,就在江边的黄鹤楼一层旁边的川菜馆子,小船稍微停一下很方便。

本来自己大老远跑趟长安啥也没搞上,觉得很不好意思,谁也不太想见,但想想小李他自己连个科举考试都没参加过,我至少还参加过一次,也没啥不好意思的了,而且这不盛情难却嘛,人家小李子也是一片真心备下好菜好酒,楞要不去也不合适,所以就这么就答应了。

而李白呢,自从孟浩然走了这几年,自己蜗居三线小城安陆,虽然整天有酒喝,但这里的人文化层次毕竟有限,整天叨叨的也就是车贷房贷啥的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和他们喝来喝去终究也没啥出息,老哥孟浩然没考上再次返回楚地,还是很想见见他,顺便听听京城近期有啥新鲜事。于是就连写三封信,约孟哥江夏江边黄鹤楼稍微停靠一下喝点。

但你说这京城神奇不神奇,本来很实在的一个老孟,去一趟也没待几天,怎么就搞得支支吾吾神神道道,也不和人好好聊天了。人家非要走他就走吧,日子毕竟还得自己慢慢打发。

等孟浩然上船后,在江上越走越远,李白还是感到了真切的难忘和难舍。他登上了黄鹤楼的观景台,一直目送孟浩然消失在天水之间。情景的回放让我们很容易感觉唐代的黄鹤楼也就是江边临水的一个亭子,站在亭子上就可以通视大江上下水面。

黄鹤楼送孟浩然

那么历史上的黄鹤楼真是这样吗?最早的黄鹤楼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根据目前黄鹤楼里找到权威的资料介绍可以知道,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孙权东吴国统治江夏时期(-年),大约在公元年孙权把吴国政权从南京(建业迁到鄂州,并将其改名为武昌)迁到武汉。为了实现其“以武治国而昌”的国家发展战略目标(“武昌”一词的由来)。

穿城而过的长江对于新兴都城武汉的安全就具有了无可代替的作用,于是孙权亲自决策,在夏口城一角部署驻扎一支部队,负责对上下游的江面观察瞭望,在该部队营区修建了一座有点类似现在对海警戒的雷达观察站,该站就是黄鹤楼最早的雏形。该站具体建筑性状和物理参数已不可考,但根据当时的技术水平推测,应该也就2-3层砖木结构或石木结构,可以肯定的是,该站就在紧邻江边的一处高地之上。

但那是三国,也就是公元年,等李白和孟浩然执手相看泪眼之际,已是公元年,一代豪杰孙仲谋,也那个紫髯碧眼的孙权离世也已经将近年。

紫髯碧眼孙仲谋

而这滔滔江水也见证了之后的两晋南北朝,见证了公元年北周静帝禅让于杨坚而北周覆亡隋朝建立,见证了八年后的公元年隋文帝南下灭陈统一中国的千古伟业。

统一南北朝的隋文帝杨坚

但是,历史有些时候就和开玩笑似的,说变就变,隋文帝一统全国的29年之后,也就是公元年,以瓦岗军为代表的农民起义军就将隋帝国彻底掩埋。也因为隋文帝余年前的这次统一,这暮春江夏的美丽江岸和荡漾水面,不再是两国需要密切监视、兵火相接的战场,而是老百姓生活劳作的美丽江畔,年前的古战场烽火散尽,统一强盛的大唐帝国为黄鹤楼迎来了新时代的宠儿,这才有了崔颢、李白这些才子佳人的诗酒年华。

所以可以推断李白所登临的黄鹤楼可能早已不是孙权亲自建立的那个“对江观察站”。那么今天我们所见的黄鹤楼还是唐朝时候李白送客的那个黄鹤楼吗?首先从外观形状上来考证,这就是现在人考证的关于唐代黄鹤楼的样子。

唐代黄鹤楼模型

那么今天的黄鹤楼又是啥样呢:

今天的黄鹤楼近景,作者摄于年11月

我们所见到的黄鹤楼共五层,高50.4米,攒尖顶,层层飞檐,四望如一。显然,今天的黄鹤楼和唐代的黄鹤楼已经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要比唐代的黄鹤楼差不多高出一倍。而且今天我们所见的黄鹤楼是运用现代建筑技术施工而成,钢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结构,并且在新的黄鹤楼里面加装了电梯,这在李白时代当然不可想象。光从这一点来看就知道现在的黄鹤楼肯定不是唐代的黄鹤楼。而且应该就是最近几十年的产物,电梯这一现在人稀松平常的设施,最早是美国人于19世纪中叶发明的,而国内基本都是新中国之后,甚至是改革开放之后所建。

目前大陆现存最早的电梯据说是南京总统府蒋介石办公室的电梯。也不过70年,而建国后,改革开放之前建设的建筑也基本上很少有电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7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