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很悲伤,王安石看了后

李白和王安石原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一个是“诗仙”,另一位是伟大的政治家,但是两个由于写过同类的作品,在文学里面应当说也是有着共同点,例如李白就写了一首很悲伤的《登金陵凤凰台》,有人说他写这首诗其实是想与崔颢一较高低,当时他正好读到了崔颢的《黄鹤楼》,所以也令“诗仙”都羡慕不已,他也就写下了这首诗,但是很显然李白的这首诗无论是名气,还是在艺术成就上也都远不及《黄鹤楼》,同时李白的这首诗还非常的悲伤,显得意境不够高远,也不够大气。

那李白的这首《登金陵凤凰台》也正是意境不够高远,通篇也是很悲伤,令后世的王安石看了之后,他于是写下一首诗来反驳他,也就是他最为著名的《登飞来峰》,他的这首诗雄浑有力,而且大气磅礴,没有李白那种深沉和悲伤,更是多了一份从容和感动。当然在这首诗中王安石更多的还是表达了自己内心的一种志向,以及自己想要成就一番伟大事业的雄心。

王安石写《登飞来峰》时刚好三十年,这个年龄对于一个男人来说,那是正值壮年,而且这个时候的王安石,他也刚刚从地方上卸任,正准备去往京城开始他的改革,诗人面对这样的一种情形,内心自然是感动不已,所以他回故乡江西临川,当他经过杭州时在那里游玩了飞来峰,写下了这首诗。

《登飞来峰》宋代: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这首词对仗工整,用词也是极为讲究,通篇描写的很是生动,也非常的抒情,诗人这个时期由于内心的充满喜悦,但是他也知道自己将要登上更大的舞台,但是站到了最高处,其实更多的还是要为民办事,这是一个人身处在最高层的责任,所以王安石写这首诗除了言志之外,更多的还是一种自我劝慰,所以与李白在很大程度上是有所不同。

我们再来看一看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原文:

《登金陵凤凰台》唐代: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其实这首诗更多的还是一种悲伤的情绪,很显然他是没有王安石诗作里的那种大气,这也是两个人格局不同,王安石当时是马上要当宰相了,可是李白在现实的生活中,他是并没有受到肯定,一辈子也只不过做了极小的官,并且还不时要拍皇帝的马屁,以此来取悦唐明皇和杨贵妃,所以这也正是格局不同,所以他这首诗被王安石看到后,他就写下了《登飞来峰》,表达了自己雄心壮志。

两首诗看似相同,其实也是两种不同的性格,以及两种不同的人生,王安石是高高在上,可是李白又显然是很低迷,这也使得这两首诗显得很是不一样。当然从我们今天的角度来看,无论是李白还是王安石,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伟人,两个人对于文学都起到了巨大的贡献。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