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小朋友们,我们第八站来到的,是古都洛阳。小朋友们有没有听说过洛阳呢?它在现在的河南省西部,有着十三朝古都之称,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公元年,李白也来到了这里。此时正是繁花似锦的春天,可李白耳中听到的却是幽咽的笛声、心中泛起的却是想家的忧愁。怀着这种伤感的心情,李白写下了这首《春夜洛城闻笛》。
诗云:“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这首诗写于李白34岁。在三十岁以后,李白的出游不单单只是为了游山玩水,他还希望自己的才华被赏识,渴望实现自己的理想。怀着这样的想法,李白拜见了安陆的裴长史。长史是唐朝的官职名称,相当于现在的副市长。李白与副市长的交流并不顺利,因为他人的陷害,他失去了被举荐的机会;之后,李白前往终南山,希望能够求见唐玄宗的小妹、已经出家的玉真公主,但在最后也没有任何结果。公元年的春天,李白第一次来到东都洛阳,他希望借助这次出游纾解自己内心的苦闷,更希望能在洛阳遇到自己的伯乐。
在唐朝,西安和洛阳都是国家的都城,被分别称为西都和东都。这里有着无数的达官显贵,也有着无数希望施展自己才华的文人。在夜深人静之时,落寞的李白坐在阁楼之上,听到远处飘来的笛声,内心涌起了对家乡的思念,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春夜洛城闻笛》。
这首诗的题目交代了时间---春天的夜晚,地点---洛阳城,明示了李白是因为听到了笛声才受到感触。首句“谁家玉笛暗飞声”中的“暗飞”二字尤为关键,李白不说自己听到笛声,而是说笛声自己悄悄飞过来。“散入春风满洛城”一句中的“散”字和“满”字相互配合,使用了想象夸张的手法,说明笛声无处不在,已经随着春风传到了洛阳城南北西东。
听到笛声,李白内心涌起了思乡愁绪。“此夜曲中闻折柳”中的“折柳”,既暗示诗人听到的是《折杨柳》的曲子,又借“柳”的意象,抒发了李白对故乡的怀念。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的时候也折柳。柳树的“柳”和留下的“留”是同音的,所以折柳在古代表示离别之情。在抒情之时,李白并没有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讲话,而是面对所有在洛阳客居的游子,借着《折杨柳》的曲子,抒发着人人都会有的思乡之情。
洛阳的笛声让李白伤感,他虽然没有实现自己来洛阳的目的,但却收获了一位志趣相投的朋友。小朋友们是不是非常好奇,这位朋友是谁?他和李白又是怎样认识的呢?
说起李白和洛阳城的故事,就不得不提一个人,那就是杜甫。李白和杜甫的相识是洛阳城的一段佳话。杜甫幼年丧母,父亲远在外地做官,他被洛阳的姑母抚养长大。杜甫天资聪颖,虽然没有像李白那样名满天下,但在洛阳城也是小有名气。公元年,杜甫33岁,他听朋友说大诗人李白要途经洛阳,于是便拿着自己的诗作前去拜访。此时的李白被玄宗赶出宫,正是穷困潦倒的时候。他和杜甫在酒楼相遇,读罢杜甫的诗作,李白非常激动,于是诚邀杜甫共饮。自此,李白和杜甫就成为了投缘的朋友,杜甫写了四十多首提及李白的诗,李白也写了一些怀念杜甫的诗作。两个人一起漫游洛阳,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事业上屡屡碰壁,并没有影响到李白游山玩水的兴致。关于李白和孟浩然的友情,我们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当中已经有所提及,但两个人之间的故事,却远远不止这些。分别八年,李白重新游历湖北,再次与孟浩然相逢。这次的重逢会有哪些故事?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期的:襄阳重逢的知己深情——小学必背古诗之赠孟浩然。
#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