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人提携,名师之路,朋友资助,跟茶圣陆羽

当爱的表达方式对方无法接受时,可能爱也会成为伤害!

智积和尚虽然收留了陆羽,也有心栽培他,可陆羽却不愿做和尚,于是师徒二人开始了长时间的博弈。

为了磨练陆羽的心性,消耗他学习外道的时间,寺院为年轻的陆羽安排了很多日常工作,比如:“扫寺地,洁僧厕,践泥圬墙,负瓦施屋,牧牛一百二十蹄”等,13岁的陆羽不堪忍受在寺院被限制人身自由、遭师兄鞭打虐待,以及不能读书的生活,逃离了龙盖寺。

经历了1年的伶人生涯,当陆羽以“伶正之师”的身份,组织完一场官民同乐的活动后,因自身独特的气质被新到任的竟陵太守李齐物(从长安贬官至竟陵)慧眼识珠,开启了他命运的大转折。(此事记录于《陆文学自传》)我们不知道年仅13岁的陆羽如何吸引了太守李齐物,也许用这样一句古话比较合适,那就是:“天生异象,必成大器”。

在李齐物的资助下,陆羽在竟陵火门山邹夫子处接受了系统的儒家教育,学成后在李齐物幕府担任幕僚。

如果说智积禅师对陆羽有救命之恩,那么李齐物则对陆羽有知遇之恩。而后来出现的另一个人,则把陆羽推向了终身所为之奋斗的茶事之上,此人正是崔国辅。崔国辅出身清河崔氏,与孟浩然交好,正是由于崔国辅邀请东游越剡,孟浩然才在黄鹤楼与李白相遇,也才有了李白那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要知道李白可是孟浩然的粉丝。如果没有崔国辅的邀约,估计就不会有李白的这首诗了。

李齐物调走后,崔国辅到竟陵任职太守,可能因为李齐物临走前的推荐,新太守崔国辅对陆羽也格外器重。陆羽与他交游3年,品茶论水,相谈甚欢。正是由于崔国辅的见识和阅历,让当时搞不清人生方向、处于茫然的陆羽豁然开朗,并最终踏上了终身事茶的道路。

我为何说陆羽搞不清人生方向呢?第一,陆羽岁长于寺院,但他不想做和尚,所以他从寺院逃了出来。第二,陆羽一直梦想着读书,可当李齐物资助陆羽读书归来后,陆羽却茫然了。儒家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可陆羽从他的老师邹夫子与太守李齐物的境遇看到,科考不是他想要的生活。而且科考也不是他的强项,毕竟陆羽只接受了几年的系统教育而已,他很有自知之明,加之貌陋口吃等缘故,就算科考成功,朝廷也不大会给他官职,恐怕也会被认为有损朝廷威严,所以陆羽不走科考的路线是对的。可能有人会说,陆羽不是先后被朝廷拜为太子文学和太常寺太祝吗?要知道,那都是他因为《茶经》扬名天下以后的事了,如果不是因为走上事茶的道路,谁又会在乎他呢?

崔国辅的到来一方面坚定了陆羽放弃科考的决心,一方面为陆羽打开了从事茶学的新方向。其一,因为崔国辅跟李齐物同样是被贬官;其二,崔国辅在茶学方面,特别是在茶与水关系上的认知,让陆羽看到,原来他从小在寺院就接触的煎茶,也有如此深的学问。陆羽性格中“耻一物不尽其妙”(见《唐国史补》)的特质,让他逐渐痴迷于茶事,加之跟随崔国辅3年的耳濡目染,让他尤为坚定自己对于茶的选择。也正是这个选择,让陆羽能在群星璀璨的唐代,以茶之名,彪炳千古。

崔国辅对陆羽的支持不仅仅是精神上的,更是物质上的。在陆羽表白心迹后,崔国辅大加赞赏,全力支持陆

羽对大唐茶事进行全面考察。在陆羽临行之际,崔国辅特意赠送陆羽白驴、乌犎牛给陆羽当考察时的坐骑,赠送文槐书函作为存放资料之用(见《陆文学自传》),可以说考虑非常周到。

公元年,安禄山借朝廷封赏,大肆收买军心,准备反叛。这一年陆羽22岁,在拜别崔国辅后,陆羽开始了他考察茶事的旅程。当陆羽第二年(年)返回竟陵,准备隐居东岗整理考察资料,为著《茶经》做准备时,临近年底,安禄山发动了斩断大唐盛世的反叛战争,史称“安史之乱”。

公元年,叛军攻陷长安,陆羽随大批关中难民逃过长江到达吴兴(今浙江湖州),他在吴兴以茶会友,结识了既是诗僧,更是茶僧的皎然上人。皎然俗家姓谢,为山水田园派诗歌鼻祖谢灵运的十世孙,少负才名。皎然对茶,特别是对“茶道”的见解,让陆羽大开眼界。

皎然不仅首次提出了“茶道”一词,更悟得茶道所应有的精神层次,正所谓:“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见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皎然对于茶在务虚方面的认知和见解,正好与陆羽考察茶事的务实精神相契合。陆羽在《茶经·六之饮》中写道:“至若救渴,饮之以浆;蠲忧忿,饮之以酒;荡昏寐,饮之以茶”,就是对皎然茶学思想的呼应。

当《茶经》二稿写成后,陆羽就迫不及待的出版,就受到皎然的严厉批评,皎然在《饮茶歌送郑容》中有“楚人《茶经》虚得名”之句,公开点名陆羽不应该“示人以朴”,而是应该精心雕琢后才向世人公开,可见皎然始终在茶学上督促和指导着陆羽。

可惜,皎然与陆羽关于茶学的探讨零散且不系统,加之《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作成之时(年),《茶经》已经出版(年),所以陆羽的《茶经》中并没有“茶道”二字。究其原因,除了从新印刷《茶经》的成本高昂以外,恐怕与陆羽务实的性格有关,他终究未能在《茶经》中探讨“茶道”的话题,从而让中国茶文化失去了向精神更深处迈进的可能。

纵观陆羽事茶著《茶经》的历程,智积禅师让陆羽耳濡目染接触到茶,李齐物的遭遇让陆羽产生放弃科考的想法,崔国辅让陆羽看到新的选择并坚定不移地走向事茶之路,皎然则长期给陆羽物质上的资助和精神上的指导,这些都是帮助陆羽成为茶圣的外在关键因素。而陆羽之所以能成为茶圣,其中最大的动因还在于自身,他敢于承受世俗冷眼,在“茶”被当成末流的年代,以一己之力,让茶绽放光芒,脱尘出世,为文人士大夫所欣赏。这就好像他自己的一生,虽然出生于社会底层,没有任何背景,但就是凭自己的努力和为人,改变了自己的一生。可以说,是陆羽成就了茶,也是茶成就了陆羽。

陆羽,让茶从一种普通的饮品,荣升为被贤士大夫广为传颂的灵魂之饮;茶,让陆羽从一个无名之辈,成长为古今传颂的茶圣。

陆羽的幕僚周愿,在《牧守竟陵因游西塔著三感说》中,对陆羽有“天下贤士大夫半与之游”的评价!这天下半与之游的贤士大夫,岂不就是半与之饮茶的贤士大夫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5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