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别情一送中
——研究《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孟、浩、陵、辞、唯”5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孤帆”、“唯”的意思。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理解诗意,在创设的意境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素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发展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学会品诗、赏诗。
难点:审美:诗中“烟花三月”之美,娱情:李白送别时间之长。
教学准备:
教师:收集有关李白、孟浩然、黄鹤楼、广陵等资料;《橄榄树》曲
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李白、孟浩然、黄鹤楼、广陵等资料。
教学过程:
读过《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同学请举手。(学生都读过了。)
会背的请举手。(学生几乎会背了。)
这首诗同学们都会背了,还学什么?(诗意、送别时的情景等)
要真正学会一首诗,会背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谁来读一读,要读得字正腔圆。
指名读,正音——齐读。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以此为起点展开教学。学生会背但不一定读得正确,而读正确是语文学习的前提,所以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十分必要的。]
读诗文,解诗题
师:古诗,咱们已经学过不少,以前是怎么学古诗的?你说说——
生:我们先读准生字的音,然后再读通顺古诗——
师:哦,这是第一步,接着说——
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要读出古诗的韵味。
师:看样子老师对你们的要求还挺高的,来来,你接着说——
生:还要体会一下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思想感情,
师:对,这样才能读出韵味,还有其他要求吗?你说呢?
生:还有要背出古诗。
师:哦,还要背出古诗啊,把古诗读正确了,读出感情了,背下来,可能还要默下来,对不对。这些咱们学古诗的好方法,那就从第一步读正确开始。——上面的两首古诗能读正确吗?先练练。
(亮点:检查学生原有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小结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步骤,巩固学习方法,同时,尊重学生原有的学习经验,明确以读正确为基本目标,从读开始。)
生:(学生练读)
师:第一首诗,谁来读?来,请那边的小男孩
第二套预设
师:读正确了。编者把这两首诗放在同一篇课文,说明这两首诗——你说说
生:他们之间有联系
师:对啊,他们之间有联系,对不对?那咱们呢就来找一找,好不好,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两首诗,找一找,两首诗有哪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在诗中圈出来,开始——
生:学生找
师:可以轻轻的再读一读
生:生再找
师:好了,嗯,交流交流,谁先来说,来,请你——
生:两首诗的题目上面都有一个送字,
师:都有一个送字,念字的人一眼都能看出来,都有一个送字,还有吗,接着说——
生:就是第一首古诗中那个故人,第二首古诗的最后有个故人,
师:也就是两首诗中都有故人这个词语。故人什么意思,知道吗?
生:指老朋友,
师:对,老朋友的意思,还有吗?接着说,
生:这边有个西辞黄鹤楼,这边有个西出阳关,他们都是表示出去到某个地方。
师:哦,真聪明,西辞西出都是走的意思,是吗,很会发现,还有呢?
生:这两首诗都是唐朝的。
师:这是唐诗当中很有代表性的两首。还有,你说说
生:他们都是跟朋友有关系的。
师:都是送别朋友的诗。(老师转身板书:送别),刚才这位同学说了,两首诗的题目中都有一个“送”字,除了有送字,你还发现题目中有什么?
生:都有一个地方的名称。
师:都有到哪里去。还有呢?
生:还有,就是都有一个人的名字。
师:题目都告诉了我们送谁到哪里去,那能把题目中的送谁到哪里去读出来吗?读清楚了,自己试一试。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找一找,再反馈聊一聊,明白了两首之间的联系,皆为送别诗,同时还从交流中明白是谁送谁到哪里去。这为接下来的正确读题解决了障碍。)
生:自读
师:谁来读。请你。第一个题目
生:读题目
师:听明白了吗?
生:听明白了。
师:送谁?
生:孟浩然。
师:到哪里去。
生:广陵。
师:他停得那么恰到好处,广陵就是咱们诗中所说的哪呀?你说?
生:扬州。
师:对,就是咱们诗中所说的扬州。古时候一个地方常常都有好多名字的,那“之”的意思呢?一起说。
生:去
师:对,咱们一起来读:黄鹤楼,齐。
生:读题
师:清清楚楚。第二个题目谁来读,我请你来读吧。
生:读题:送——元二使——安西
师:谁?
生:元二使
师:送谁?有不同意见的,你看看这不同意了,你说送谁?
生:应该是送元二。
师:到底是送谁?你说说你的理由。
(问题出在学生身上,这个“球”还得踢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解决)
生:因为后面“使”和第一个,第一首古诗的“之”字的意思是一样的。
师:你怎么知道是一样的,哪里读出来的?
生:都是去哪里干什么
师:哪里告诉我们,使是去,去哪里的意思,找到了吗?哦,她是根据自己的能力来判断的。你说呢?
生:还有下面这注释那里,
师:对,注释,看到了没有,使,什么意思?
(学生能从注释中获得帮助,本人觉得这里可以强化一下,或表扬或给学生点时间认真学习一下,这对以后学生自己自学是大有益处的。)
师:注释能帮助我们理解呢!那这个题目该怎么读啊?该怎么读啊,还请他来读。
生:(先前读错的小男孩来读)
(从前面两次老师请先前有误的学生再来表现一下,可见老师对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