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或抒情,或言志,其实“志”也可以看作“情”的一种,所以好诗就是作者情感恰如其分的表达,而最后一句在其中起着尤其重要的作用。
谈起诗的结句,有“情”收,如“半缘修道半缘君”,也有“景”收,即以景结情,本文重点就谈谈以景结情。
其实应该根据诗意选择情收还是景收,两者各有千秋。我个人比较喜欢景收,我感觉这样诗意更加含蓄,更加令人回味无穷,更加意境深远。
以景结情法多用于表达人生感慨的诗句中,比如怀人、怀古、送别、忧思、感悟人生等等。这类诗一般前面情意切切,意味深长,似乎应该在最后一句大写特写,更深情的直抒胸臆。
但诗人偏不,为避免“意随言尽”,诗人写到关键的结句反而跳出情,转而写眼前之景,似乎眼前“已没有情,而只有景”,其实这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通过眼前之景更加衬托出作者的思念或无可奈何之状,情感似乎得到无限延伸,意境尤为深远。比较经典的例子有“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清”,这个例子我举过多次,这里就不谈了,转而谈几个其他的“以景结情”例子。
孟浩然这首《归故园作》末句就是典型的“以景结情”。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前面几句就已经把“牢骚”、“愁苦”写尽了,结句再用“情”难以出彩,因此作者转而写景,而这句“松月夜窗虚”用的恰到好处。
为什么“松月夜窗虚”?这句给读者极大的想象力,因为愁苦而不寐,因为无人赏识而“夜窗虚”,此句是整诗的升华,陡然把诗意提升一个档次。
再看看元稹这首《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最后一句“暗风吹雨入寒窗”用的恰到好处,令人无语泪自流。元稹和白居易的关系自不必说,听到好友被贬的悲苦消息,元稹心情无法表达,唯有满目风雨、满耳打窗雨声而已。此情无法诉说,唯有诉诸于景,而此景将此无法诉说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也是如此,“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未直说离别之情,而离别之情尽在景中,韵味悠长。
李白此诗用语凝练、恰当,全诗无一字可被他字代替,虽是离别,但最后两句以景结情,景广阔而意豁达,使得整诗毫无离愁别绪,毫无儿女情长。
可见,用什么样的景结什么样的情,这是一门大学问。可以对比一下,“暗风吹雨入寒窗”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景带给人的感受完全不一样,所以两者所结之情也必然完全不一样,我们可以好好的用心体会一下。有些东西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
好了,大家对“以景结情”是不是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读了此文,我们在写诗、读诗时可以尤其注意一下,必然会起到意想不到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