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蝉论律诗为何成小众

作者:任长青

摄影:刘常平

摄影:迮继明

摄影:迮继明

地下修行三载多,

出来本想唱情歌。

谁知世上有馋鬼,

破土挨抓被下锅。

这诗是我根据网上一首打油诗改编的绝句,原诗为:

地下修行三年多,

本想树上唱情歌。

谁知世上馋鬼多,

出土被抓下油锅。

原诗看后让人捧腹大笑,我改编变成了律诗,就没有捧腹大笑的效果了。这说明一个问题,意境比格律更重要,比如打油诗鼻祖张打油的诗《咏雪》,崔颢的古诗《黄鹤楼》

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当然,这不是说律诗不好,现在写律诗的人其实就是一小众,原因可能是从小学没有深入普及律诗写作知识有关,再加上律诗本来就难写,属于文人雅士之范畴。有些律诗或词,文化低的人还看不懂。会写律诗的人当然喜欢律诗,不会写的自然就等闲视之。

通过上面的诗例我们可以看出,并非大家不喜欢诗,大多数人不会写诗,但有通俗易懂,幽默风趣,意境优美的诗,喜欢的人一样有很多很多。这就要求诗人与时俱进,诗是为大众服务的,不是象牙塔里的奢侈品。历史上白居易的诗最好懂,到了老妪能解的程度,白居易在当时社会地位高,饮酒的境界也不是李白杜甫等人能比的,白居易自家能酿很高档的酒,还在家中水池中流觞把盏。但他老人家的诗却是另一种风格,通俗易懂,妇孺皆知。今天的文化领域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自媒体充满了这个世界,快餐式的文化受到青睐,这就要求律诗也要改变,既有传承,又有创新,才能适合广大读者的口味,才能把祖国的瑰宝国粹发扬光大。

摄影:刘常平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9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