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娜丽莎的微笑,浅谈格律诗创作中的韵律与

对于热爱诗词的朋友来说,去品味一首诗,或者去创作一首诗,诗的韵律与意境是回避不了的话题。诗的韵律与意境是格律诗(近体诗)创作中的两个层次。关于诗的韵律与意境哪一方面更重要的问题,不同的创作者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和追求。我是一个诗词爱好者,没有受过专业的诗词文化方面的教育。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认为如果要创作出一首高水平的诗词作品,意境更为重要。

首先说一下诗的韵律。韵律讲的是在格律诗(近体诗)的创作中,要有严格的平仄与用韵要求。在我国诗歌的发展过程中,格律诗是在唐代以后逐渐形成并成熟,进而发展形成了目前还在广为流传的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即格律诗,也称为近体诗。在唐代以前的诗歌,主要包括《诗经》、《楚辞》、汉乐府、建安文学、晋代以及南北朝时代的诗歌,基本上还没有形成明确的格律上的要求,称其为古体诗。也就是说,如果你要学习唐诗宋词,按照唐诗宋词的要求去创作,那么掌握诗词格律就是基本的、必须的、先决的条件。

其次说一下诗的意境。意境是诗词评论的一个专用术语,来源于唐代王昌龄的著述《诗格》。其中讲到,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意境“张之于意,思之于心,得其真矣”,是诗词创作的最高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讲到了诗词的“境界”(意境),他认为“境界”中包含有诗人的“真感情”。说到“境界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当然,在我国古代灿若繁星的诗词作品中,不符合韵律要求的诗词名作也很多。唐代以前就不用举例介绍了,就是唐代著名诗人的作品,也不一定完全是格律诗。流传至今的不完全符合格律要求的名篇佳作中,不乏有耳熟能详之作。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崔颢的《黄鹤楼》、王维的《渭城曲》等。虽然这些诗词不完全符合格律诗的规律,但哪一首都是意境深远、流传千年、深受后来人的推崇的名篇佳作。

对于一般人来讲,相对而言,诗词的格律应该更容易明白一些,而“意境”的含义并不太好理解,可以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对于意境的理解,是人们在读了一首诗词后,透过或简朴、或华丽的语言,或五言、或七言、或长篇的句式,和读者的心灵达成了一种共鸣,使读诗人达到了理想中的一种境界与意念,产生了强烈的感官刺激和精神享受,愈品愈能感受其深,绕梁三日,而韵味无穷。

现在举一个绘画艺术方面的例子来说明吧,可能不是完全贴切,但或许能够帮助理解。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创作的世界名作《蒙娜丽莎》,世人皆知。现珍藏在法国卢浮宫博物馆供人们展览,想一睹《蒙娜丽莎》芳容的游人简直是摩肩擦踵。如果只是画一个美女,美女的身材、美女的五官、美女的相貌表情,不用说像蒙娜丽莎一样的美女,甚至比蒙娜丽莎还要标致的美女,可以说很多画家都能够做得到。但是说到蒙娜丽莎的微笑,让人感到神秘而又无法破解的微笑,恐怕只有达芬奇能够做到了。美女与微笑,这就是我具体理解的格律诗的韵律与意境之别。两者都是美丽的,都是诗人和读者倾心追求的,一个是能够感知到的美,一个是只能在想象中的美。

对于一个诗词爱好者来说,诗词格律通过一定时间的学习、揣摩就能了解、掌握,就能够运用到诗词的创作中;但是对诗词意境的追求,就需要通过长期的创作实践去慢慢的体会。而且,对于诗词意境的追求,应该是需要一定的灵感和天赋的。有的人参悟得较快,有的人就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是如果这两个层次都达到了,那么就可以说是一个大诗人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1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