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表达的意境,看

唐代诗歌是我国诗歌创作的一个巅峰时期,诞生了无数传颂后世的好诗,让我们每每读到这些佳作时,哪怕是时隔千年也能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东西。

写豪迈之情的,仿佛置身于边塞之中,写闺阁幽怨的,似乎看得到那哀伤的眼神,写离别愁绪的,内心中已觉那写的就是自己,不同类型的唐诗总能让我们百转千回,在不同的感受之间切换,并能够真切体会到作者索要描绘和传达的东西。

但大多数人虽然知道唐诗很美很好,但却并不知道为什么美,甚至的不同的人对唐诗之美的理解也不一样,这就是美学所要回答的问题,今天我们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阐述一下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阐释的一个美学观点“遗其关系限制之处”。

(1)一首多层次的诗

中国的诗歌传统一直都有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区别,有些人写诗喜欢用典故,把诗写的高贵典雅,以抒发情怀诗以言志,这个传统来自于《诗经》,比如李商隐的诗就特别喜欢用典,诗也写的是云山雾罩,你如果不是对古典文化很熟悉的话,你甚至都不知道他在写什么,比如“锦瑟无端午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里面就用到了很多文学典故。

有些人写诗则倾向于白话,让更多的人能够看得懂,比如白居易写诗,据说太写诗会念给不识字的老太太听,写出来让老太太都能听懂的诗,这是白居易的风格,“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简单明了。

但这并不是绝对的,有些诗写得不但让普通人看了觉的喜欢,而且在有文学知识的人眼里,写的也是巧用典故,这样的诗是雅俗共赏是难得的好诗,比如这首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是一首流传度非常高的送行诗,浅显易懂描绘了一幅李白送别友人的画面,看上去浑然天成没有一点雕饰的痕迹,入选小学课本,哪怕是一个小学生都能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并能体会到这是一首好诗。

但实际上这首小学就学过的诗,你再大一点读过的书再多一下,就会知道这里看似白话般的平铺直叙,但实际上隐含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文学典故,一个是黄鹤楼一个是下扬州。

黄鹤楼是一个跟仙人有着密切关系的地方,甚至有些版本里黄鹤楼就是因仙人而建,比较详细的版本出自《报应录》原文如下:

辛氏昔沽酒为业,一先生来,魁伟褴褛......先生笑曰,吾岂为此,忽取笛吹数弄须臾,白云自空下,画鹤飞来先生前,遂跨鹤乘云而去,于此辛氏建楼名曰黄鹤。

这段故事记载了仙人升天的故事,在古代一提起黄鹤楼大家联想到的都是跟仙人有关的故事,第二个就是下扬州的故事,这里面也是有一个典故,出自南朝梁人殷芸的《殷芸小说·吴蜀人》一文:

“有客相从,各言所志:或愿为扬州刺史,或愿多资财,或愿骑鹤上升。其一人曰:‘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欲兼三者。

李白非常巧妙地把黄鹤楼里的鹤和骑鹤下扬州联系起来,让你一读到这首诗的第一句立马就能想到这两个典故,如此巧妙的结合,充分显示了李白的才华。

(2)无用才是美

这首诗看似平淡写实,实际上正是应了王国维的一个美学观点那就是“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意思就是美的东西必须是脱离了现实的关系和限制,这才是美最本质的东西,超越具体之上才能达到美的境界。

我们看这首诗,看似人物的地点事件都有了,但是又都是非常抽象的,黄鹤楼送别,为什么不写成武昌城送别呢,这样写不但美感全无,而且给人一种非常具体的感觉,把地点写成黄鹤楼虽然有具体的名字,但是在你的脑海里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完全不像武昌城那样具体,更有一种这是所有高楼都有的那种感觉,而你如果写了武昌城,那他就只能在武昌一点联想的余地都没有。

还有诗中只说了送别,但并没有说具体的去扬州做什么,失去经商呀还是做官,是流放呀还是升迁,看似有明确的地点,但实际上突破了现实关系限制,去扬州干什么没有说,而且下扬州这个下子,本身就能让人联想到很多东西。

这就是美,只有脱离了具体的现实的各种关系,抽象出来之后,你才能感受到那种美,要是直接写出来去扬州做什么,不但是没有联想典故的余地了,而且处在一个复杂的网络中间,去扬州要做的事情,早就被圈定得死死的,完全无法生出美感。

现实中我们走一条路,目的性关联性很明确,那就是这是一条上班的路,这是一条回家的路,因为这种目的性很明确,所以我们根本无法欣赏它的美,因为在我们心里,它就是上班或者回家的,但这条路存在着现实关系的时候,那么这条路就无法是美的。

只有“遗其关系限制之处”,让我们毫无目的毫无关联的走在一条路上,漫无目的毫无方向,这个时候你才能发现这条路的美,这个时候这条路才有了美的可能,如果你知道这条路通向何方,一旦有了这样的联系和限制,那么这条路的美也就荡然无存了。

李白是个高手,这首诗看起来把事情说得很明白,人物地点事件全都有,但你仔细一品却又什么都没有,地点很虚幻,人物关系李白和孟浩然关系不明确,去扬州这件事又完全不知道去干什么,去多久,是好事还是坏事,这些我们统统都不知道,正是因为不知道,脱离了实际的现实,才能让这首诗不断流传,哪怕实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事情送别,用这首诗来形容当时的心情也是合适的,这就是这首诗最大的魅力,他并没有限制你的应用场景。

(3)距离产生美

我们经常说距离产生美,这句话背后其实就包含了美学的价值,只有拉开距离脱离实际的联系,才能让我们用一种审美的眼光而不是实用的眼光来看待一件事物甚至是一段关系。

你早上吃饭时候用的碗,哪怕他真的是价值连城,但是当你吃法的时候,它就是具体的,他的目的就是用来吃饭,你吃完饭之后还要上班,今天起床有点晚了,所以今天要快点吃,因为要昨天熬夜赶报告,今天提前去公司要准备年终的总结大会。

在如此具体而微的关系面前,我们每天都会遇到,我们根本无法估计吃饭的那只碗是不是美的,不是说那只碗是不是美,而是你根本就不会想到这个问题,它在这一段早晨的关系里,仅仅是一个无足轻重微不足道的工具。

但是当这只碗一模一样的碗被摆在了博物馆的玻璃橱窗里,你仔细看了看这只碗的质地、光泽、纹路、花纹、年代等等之后,你会被眼前的这件艺术品折服,此时你会感觉到一种发自内心的赞叹,如同孔子办发出一声“美哉轮,美哉换”的感慨。

这就是王国维的“遗其关系限制之处”美学理论的具体表现,一只碗只要被剥离了与实际的联系,才能真正展现它的美,只有拉开距离去欣赏他,才能感受到这种美的存在。

小结:美学是一门学问,并不是争论谁美谁不美的世俗言谈,我们从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体会到王国维提出了脱离实际关系限制的美学标准,这种美学标准同样也可以运用到很多方面,告诉我们美的一个来源,那就是必须脱离了他的实用价值美才能够真正显现出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3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