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古城由于紧临长江,城内外河湖密布,地下水系相通,故城内遍布水井。当时城内人吃水,长街以西大多挑长江水吃;长街以东一般吃井水。大户人家有自家专用水井,百姓吃公共水井。武昌八井只不过是众多水井中有代表性的几个。关于八井说法较多,除双眼井,霸王井,九龙井,八卦井,清风井、明月井、白鹤井、义井外,还有契水井、蟹马井、金钱井、小井、五龙井、沙井等等。笔者在官府年出版的《湖北省城内外街道总图》(彩色版)中看到图上用红色标注的八井有:沙井,位于莺坊巷,契水井,位于棋盘街,小井,位于厚载门,双眼井,位于中营台,古铁井,位于粑粑巷,明月井,位于大朝街。还有两处标明了井但没有名字,一处在操家堂,一处在巡道岭。此外在武胜门外的兴隆巷还标有一当街井,在官府正规地图上标注着这些水井,肯定不一般。随着武昌城市建设的发展,上述各井除双眼井、八卦井外,多已湮没。
年《湖北省城内外街道总图》上标注的古城南部的四井,还有府学路口旁的水池,大约是蓄水以防火灾之用。根据笔者近些年翻阅的古城资料,倾向下述水井列为“武昌八井”。
双眼井,在后宰门的小魏家巷、今九龙井街62号旁一间老宅内,为武昌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霸王井,原在紫阳湖公园门外,因扩修张之洞路被填埋,后在紫阳公园进大门右边建一小亭,亭内修有一个井台,只有井箍而没有井筒,更没有井水,背后树立一石碑,上面刻有“霸王井”的介绍,供游人观赏。
位于紫阳公园大门旁的霸王井(照片来源铁血网·mhk88)“霸王井”,其名字有一股霸气,据说常饮霸王井水可使人的力量倍增。武昌坊间流传着一个霸王井的故事:某年冬天,武昌一菜贩挑一担萝卜乘渡船过江到汉口集家嘴售卖。轮渡靠上驳船,菜贩下船正准备挑担上岸,旁边一收税的小吏开玩笑地对“”菜贩说:如果你能一口气把这一担萝卜挑上岸,我今天就不收你的税。时值冬天枯水季节,上岸坡道又长且陡,一担萝卜少说也有一百五、六十斤。只见菜贩挑起担子,健步如飞,一口气登上岸顶。围观人群纷纷夸赞菜贩力气大。菜贩十分骄傲地说:你们要晓得,我可是喝武昌霸王井的水长大的。
九龙井和八卦井在明代都位于王府后花园内,是王族的专用水井,“九龙”、“八卦”,光名字就透出一股王者之气势。
九龙井原在今阅马场的西南角的九龙井街24号的老宅内,因井台框上雕有九龙以镇邪魔而得名。年因新建楼房老宅被拆除,九龙井被填没。
八卦井在后宰门中营街56号墙边,后因修建房屋,敷设自来水管被围入住宅内,年前,井台周围用铁条围住,还可以看见刻有“古八卦井”字样的石井台,为武昌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淹没在民房内的八卦井,左下角的井台上刻有“古八卦井”四字清风井和明月井在高观山下,今蛇山黄鹤楼南坡下的乌鱼池以东的地方,早已湮没,据《江夏县志》记载:“凤凰窝即龙床台,后为玉皇阁,东阳洞近焉,有清风、明月二井。”高观山下,明月高挂,清风拂面,漫步林间,月影相随,充满了诗情画意。年代黄鹤楼重建,在布局黄鹤楼周围景观时决定复建清风井,建设者们在清风井原址重建青石井台,在井台北側建月洞门,通向乌鱼池西南角的明月桥。
白鹤井,听名字就知其来历不凡,原在武昌古城西山坡,具体位置已不可考。
义井,在长街粑粑巷,也就是今天的“八宝巷”,可能是后人嫌粑粑巷不雅,于是改成八宝巷。据《武昌要览》记载,义井在长街土神祠内,井的围栏用生铁铸造,上有“古铁井”三字。上列年《湖北省城内外街道总图》上标注的粑粑巷边的也是“古铁井”。
除了城内的八井外,在城外还有一些有名的古井。
武昌古城大东门外五里许的洪山,原有“黄龙泉”(华严洞下)、“白龙泉”(宝通寺大雄宝殿后)、“圣僧泉”(宝通寺放生池东)三眼泉水,其中最著名的为白龙泉,泉水清碧甘冽,据传常有乳蜂涌出,故又名“乳泉”,用此泉水沏茶,别具风味。可惜此三泉现已湮没。
在洪山东边的街道口曾经有一口“四眼井”,名气也很大。据当地一些老人回忆:年前,在今珞喻路街道口正中间曾有一口古井,井口圆形,直径约50至60公分,井面砌有四块青石条。井深四十米,井下有四个铜钱大的泉眼,故井名“四眼井”。距今最少也有多年历史,井水一年四季不枯不溢,入口甘甜,冬暖夏凉。年国家修建武(汉)、黄(石)公路珞喻路段时,该井被填,只留下用整块青麻石凿成的井口。井口直径约53公分,壁厚约10多公分,高约50公分,井口内壁有二十余道凹痕,最深达3.5公分。本世纪初,有人曾在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内的花坛中看见过该井口,现在已不知所踪,只有“四眼井”地名沿用至今。
在武昌古城东十余里伏虎山南麓的御泉寺(今卓刀泉寺)内有一口年前的古井,据说是关公卓刀涌泉而得。据清光绪九年(年)《卓刀泉记》记载:“城东十五里有卓刀泉者,吾楚胜迹也。”据《湖北通志》记载:“关公行军于此,以刀卓地得泉。”相传,当年关羽和刘备大军从当阳来到此处,驻军伏虎山一带,时值大旱,附近湖泊几近干涸。外出寻找水源的几队人马均失败而回,眼看刘备、关羽的几万人马就要困死在伏虎山上。关羽急红了眼,他亲自带人去寻找水源。3天后,他看中了湖边的一处低洼地。便在那里沐浴焚香,祈求神灵:如果上天不灭刘备、关羽,就让关羽今天找到水源,以解救数万大军之渴,如得所愿,关羽愿修庙建井,以谢神灵相助。许愿完毕,关羽气运丹田,卓刀于地,寥寥数下。一股清泉就从卓刀处喷薄而出、长流不止。刘备、关羽数万大军因此得救。关羽大喜,即刻在该处建庙造井。宋代,在此建有一“御泉寺”,又名“玉泉寺”、“泉寺”、“关庙”。明初,楚昭王饮此泉水,称其味口甘醴。于是筑井台,置井栏,并建亭护盖,今天,亭栏不在,但井口上楚昭王所书“卓刀泉”三字仍清晰可见。
卓刀泉寺内的古井,井口上“卓刀泉”三字据说是楚昭王的手迹离武昌古城东60余里、梁子湖畔的灵泉山也曾有两口有名的古井。唐玄宗天宝末年,宰相李蹊在此建造房屋,在开挖地基时凿得两眼泉水,形成东西两井,东井冒气则晴,西井无气则雨,占验灵准,被称为“灵泉”,“灵泉山”也因此得名,明以后楚王将其改名为龙泉山。(《江夏县志》记载:“龙泉山古称灵泉山,因灵泉寺山中有色碧味甘的清泉潭而得名。”)。
官府地图上标明城中八井,一来这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之必须;二来城中一旦发生火警也是取水要处;三来如果发生战争,这是坚守古城主要的水源保证。这些古井虽然随着城市的进步大多都已湮灭,但是它们的名字以及背后的故事却流传至今,形成老武昌的“井文化”。
作者简介
刘翔,祖居武昌大堤口,年4月生于武昌宜孝巷。三岁上候补街郎家巷幼儿园,七岁进候补街小学,13岁分配到粮道街武汉市第33中学上初中。年留校任教师,年任文华中学校长。年调三道街武昌区教委任副主任。年调司门口武昌区人民政府任办公室副主任。4年在中山路被选为武昌区政协副主席。年退休住积玉桥。年主编《武昌老地名·街巷地名篇》、《武昌老地名·人文地名篇》。一个生在武昌,学在武昌,工作在武昌,退休养老在武昌的老武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