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秋,又到了啃秋、晒秋的季节。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已经步入秋天,我们依旧是在夏天的高温中,莫要小看“秋老虎”。虽然秋天的色彩还没有在城市渲染,可城市一旦进入浓浓秋意时,那真是画、是诗。
我的脑海里已经浮现出位于长江中游的武汉秋色,那诗那画完全浓缩在晴川阁景区内。
晴川阁是武汉较为小众的一个景区,由晴川阁、禹稷行宫、铁门关三大建筑组成,与黄鹤楼、古琴台并称武汉三大名胜(古琴台也很小众)。
晴川阁虽名气不大,但古朴典雅,花木扶疏,有苏州园林的些许秀气,与大江大湖大武汉的豪迈气势形成强烈对比。
我第一次走进晴川阁景区,就犹如置身在园林中,这与走进黄鹤楼公园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晴川阁景区不大,三大主体建筑串联得非常紧凑,半个小时就能看个大概。
但我每次来到这里,至少是待上半天。有时候,甚至是希望景区关门时间晚点,每逢夕阳西下,园林韵味更是凸显的时候就要离开,实在不舍。
最难忘的一次,还是在秋天。
秋天的晴川阁景区当真风雅、别致,灿烂秋日之下,光影交错,黄了的杏叶与雕梁画栋组成一幅画,美得令人沉醉。
尽管不如苏州园林那般有“水木明瑟旷远,有山泽间趣”之意境,但长江之畔,此等旷远中,晴川阁的亭阁回廊、花木扶疏,称得上是武汉人的诗与画。
时常有年轻人来此婚纱摄影、写真旅拍等,不论是怀古、还是走现代风,这里的格调给足了摄影师的所有想象与灵感。
这个景区在我看来很不一般,这是一个由三个年代不同、风格各异的古建筑所组成。
其中,名气最大的晴川阁始建年代最轻,是明嘉靖年间的建筑产物,是当时汉阳知府范之箴在修葺禹稷行宫(原为禹王庙)时所增建,得名于唐朝诗人崔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之诗句,有楚四名楼之誉。
而这个禹稷行宫是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的古建筑,当时的名字叫“禹王庙”,为纪念大禹治水而建。该景区边上的汉阳江滩就有一个以大禹神话故事为背景蓝图构建的主题公园。
另一大主体建筑铁门关,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魏相争,设关于此。”今天的武汉人若想要从晴川大道上过,就必须穿行于铁门关下。尽管如今的铁门关已非当年的军事要塞,但它复建的重要价值不言而喻。
这三个年代各不相同的古建筑,其建筑风格也各具特色。晴川阁为麻石台基,红墙朱柱,重檐歇山顶黑筒瓦屋面,屋面四角向外伸出,深出檐,高起翘,门窗栏杆为木质,朱漆彩绘。
禹稷行宫为硬山式砖木结构,带墀头布瓦屋顶,屋脊微呈凹形曲线。中轴线两侧卷棚吊顶廊庑与宫室连通,形成长方形天井。其西侧有一个院落,院外建有一座四角攒尖顶禹碑亭。
这个院落十分雅致,个人认为比晴川阁北侧的园中园更为宁静。与四角攒尖顶禹碑亭正面相对的就是铁门关。
关体墙面由红沙石砌成,关上城楼翘戗飞檐,翼角升腾,表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格。只可惜,每次登铁门关,其城楼未曾对外开放。但晴川阁和禹稷行宫都有开放。
其中,我最喜欢的还是站在晴川阁下,凭栏望去,长江之阔、长江大桥之雄伟、对岸武昌古城之古朴,视野与心灵达到了“共阔”的境界。
晴川阁是三大主体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座建筑,它北临汉水,东濒长江,是武汉地区唯一一座临江而立的名胜古迹,有“楚天第一名楼”之美誉。
暮色苍茫,每当我用无人机航拍它的时候,这个具有园林气质的整体景区又不似苏州园林那般温婉。
当长江、汉江在武汉交汇,当码头文化兴起,这座江河纵横、湖港交织的大城市,给世人留下了“豪迈、爽快、江湖”等诸多大气印象,它与“温婉、秀气、雅致”似乎不沾边。
可若秋天来这里走一走,看一看,你会发觉,大武汉是气质是兼顾了南北风情,融合了南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