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就其历史地位而言,是唐朝的第一位大诗人,李白、王维、王昌龄等人特别是傲慢自大的李白,为他所推崇。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李白的五言律诗《赠孟浩然》和《黄鹤楼》中的七言绝句。孟浩然高度赞扬了孟浩然的一生,勾勒出一幅高卧林泉、风流自赏的名士形象,达到了一山高过一山的境界,简直是李白的偶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表达了依恋惜别的情感,足见孟浩然的人格魅力是不可战胜的。
应该知道的是,李白一生中傲慢自大,眼中无人能入其法眼,即使对唐玄宗来说,往往也是“天子呼之不上”;即使对他有知遇之恩的“诗狂”贺知章,心中也只有感激,谈不上崇敬;而对年幼十一岁的年幼的年幼的杜甫,也常调侃说:“借着别来太瘦,总为过去作诗苦”。
李白崇拜孟浩然最主要的原因,我想,是因为孟浩然有天下之名,有才有德,诗风恬淡自然。孟浩然是一位高雅的人,他自诩为世上的名人。《过故人庄》是一部以田园诗著称的压卷作。诗歌中,诗人与老朋友不谈仕途经济,只谈农庄的赏心悦目,令人叹为观止。
就身份而言,孟浩然一生衣食无忧,是一位彻头彻尾的失败者,虽然他一生为无数次达官贵人拜见,可悲的是,始终得不到一官半职,最终落下一个“孟襄阳”的头衔,反观同时代的大诗人,以姓+名著称,如李白称李翰林(李白当过翰林),王维称王维为王右丞(王维当过尚书右丞),甚至社会地位不高的杜甫,也称杜拾遗或杜工部(杜甫做过这两个官职),其他诗人多有多有多,只有孟浩然是白身。
导致这一现象的不仅仅是命运,更大的可能是孟浩然情商不高。人们一听到他的名字,就会对他产生敬意。但相处久了,却发现孟浩然对秦暮楚的了解并不深。常言道,找大树乘凉,孟浩然为自己找的大树太多了,比如张悦、张九龄、王维等人,都以失败告终。
所以孟浩然有生之年有出仕的机会吗?机遇当然有,但却被它一一错过。据说孟浩然有一次在王维家中,唐玄宗突然造访,孟浩然因不是官吏,级别不够,无法见玄宗,便躲到床下。但唐玄宗也很有道理,让孟浩然来面试。于是,孟浩然向唐玄宗呈上“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让唐玄宗大发雷霆,这实在是侮辱皇帝。孟浩然不分场合,简直没有情商啊!即便孟浩然写出了《竹露滴清响》、《微云淡河汉》的旷世佳句,也无法抵消唐玄宗的怒火。
孟浩然或许经历过许多挫折和失败,心灰意冷,已经没有什么好后悔的。总之,孟浩然是唐代一流大诗人,历史上许多王侯将相湮没无闻,而孟浩然却能以其诗名流芳百世,名垂青史,无疑是成功的。孟浩然的一生是无奈的,也是惬意的,才能出众,仕途失意,一而再,再而三,不免令人惋惜!
其清高、随性、随缘的性格也注定了他将走上一条不平凡的道路!历经世事沧桑,终于过上了自己喜欢的生活,这让多少人羡慕不来,一生中也有不少挚友,所以对于自己来说,此生也该算是过上了幸福生活吧。
在孟浩然的一生中,他经历了很多。身为一名布衣文人,他有最纯真的隐士血统,却不能从文学作品中反映出来,渴望田园生活,身为一名隐士,他的心很苦。《临洞府送丞相》是他为入仕、做官、求得功名而作的一首诗,是他走向仕途的一条终南捷径。可是,残酷的现实却不能让他实现自己的梦想,而立之年仍未入仕,心里充满了失落和痛苦。年华老去,他不得不选择隐居。
事实上,他的仕与隐并不是一时意气,随心所欲,而是艰难的人生探索,在归隐中寻找真我。他的生活中充满了仕隐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脱节,注定是一个悲剧,所以,无论出仕还是归隐,都能体现出他的人生价值,只不过是在不同的层次上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