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的搭桥手术指花扯蕊题外话中

《指花扯蕊:诗词品鉴录》江弱水著商务印书馆

所以,“鉴赏”是兼摄了客观与主观的审美活动。朱光潜的《谈美》有一节谈考证、批评与欣赏的关系,说:“了解和欣赏是互相补充的。未了解绝不足以言欣赏,所以考据学是基本的功夫。但是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只是做到史学的功夫,却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换句话说,“鉴”与“赏”也是互相补充的:“鉴”是“赏”的基础,着手在求真;“赏”是“鉴”的发展,着眼在审美。

鉴赏需要基本的考据功夫。许多文学史上的常识,这些年来陆续被学者们颠覆了。就唐诗而言,陈子昂并没有写过他最著名的《登幽州台歌》,杜牧也没有写过他最著名的《清明》,这些都成了共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真正的作者其实是朱斌,原来的诗题应该是《登楼》。崔颢那首有名的《黄鹤楼》诗,开头一句是“昔人已乘白云去”,而不是“昔人已乘黄鹤去”,那是明朝人擅改的。在这些已然置换了的前提下,我们才可以开始进一步的工作。所以,文学鉴赏首先要甄别文本的真伪,校勘文字的舛误,然后才谈得上对文字的准确解释。

比起给古典诗词作注释,鉴赏者在字句的解释上更不能含糊。坊间有许多诗词选注,避难就易,当注不注,不必注的却注得很勤快。比如说,李白《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里有一句“中间小谢又清发”,我看过好几个选本,都注“小谢”,不注“清发”,大概因为“清”字好讲,“发”字不好讲。类似的情况有苏东坡《水调歌头》的“雄姿英发”,好多选本都解释成“姿容雄伟,英气勃发”,我认为有欠准确。“英”和“发”应该是并列关系,跟“清发”一样,是两个形容词的并列。“英”是卓越、俊美的意思,“发”是舒张、焕发的样子,所以“雄姿英发”是指周郎的姿态俊逸而舒放。再说,“遥想公瑾当年”的“当年”,注释一般都免了,但鉴赏就绕不过去,得说说清楚,不是指想当年,而是指正当年。周瑜正当好年华,且新婚宴尔,所以才写他“雄姿英发”。这都是平常的字眼容易招来误解的例子。

但有些时候我们又不能求之过深。比如最近我看到有一篇文章,说对王昌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传统理解是错误的,“龙城飞将”不是指飞将军李广,而是指降于匈奴的李陵,因为李广没有到过龙城。作者根据汉武帝因听信李陵“教匈奴为兵以备汉军”的传言而诛杀其全家的记载,认为“不教胡马度阴山”应该解释成李陵不曾教习匈奴练兵,故使之不南犯。还说“教”字依律读平声,正是“传授”的意思,而“使”“让”的“教”才读仄声。这一穿凿求新的结论,真令人大跌眼镜。程千帆先生早就说过,唐诗中的地名不能呆看。王昌龄这首七绝,“龙城”只是泛指塞上,“飞将”只是泛指英雄。这是超越于具体的史实之上的文学叙述。再说,依平水韵,“教”字作使令用,应读平声;作教学用,才读仄声。作者恰好弄反了却不自知。其实稍微联想一下,“曲罢曾教善才服”“玉人何处教吹箫”,哪个读平声,哪个读仄声,不就很清楚了吗?

在不同语境之间做文本的搭桥手术

文字的意思厘清了,才可以谈结构与节奏、句法与章法、技巧与意境,等等。这些也都需要一番精鉴,要对艺术特色做内行的分析,还要说明此一文本与同时或异代的其他文本的关联,在比较中说明其价值何在,因为只有在一个广阔的比较视野里,才能给予作品以准确的定性,定位,以及定价。

先须有“鉴”,始可言“赏”,才能够“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情趣”,这是《现代汉语词典》对“欣赏”一词的释义,倒是很符合如今很多人讲古典诗词的路数。对于这类鉴赏者而言,作品本身只提供一个跳板,帮助自己好向那些高蹈的思想、优美的情感起跳。我曾写过三篇《撕扇记》,指出某位忽悠型的鉴赏家在知识上的诸多硬伤。他经常罔顾文本的事实而奢谈感悟,“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充斥着故弄的玄虚、故作的深沉。而这不是孤例,一大批读后感式的赏析者,也都不会聚焦于文本进行细读,只把品赏的诗词当诱因,作载体,来寄存自己对人生的种种感叹和领悟。所谓鉴赏,基本是虚晃一枪,就径奔那碗热腾腾的鸡汤去了。这属于典型的印象式批评,是法朗士所谓“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算不上严肃的文学鉴赏。

但“鉴”后之“赏”是必要的,也应该是不拘一格的。不同于注释的大同小异,由于鉴赏者所处的时代不同,所得的经验各异,对作品具有的认知,由作品引发的感触,都会千差万别。于是,对同样的一首诗,不同的鉴赏者各自有微妙的会心,能讲出不同的道道儿来。否则,每一首诗岂不只需要有一篇最好的赏析文章就足够了?何况任何作品都有许多空白点和未定项,需要读者用想象去还原和补足。尽管作者本有意图,作品原有主旨,大致规定了我们解读的方向,但也不可能完全限定它能开启的相对自由的感发与思考。

就我个人而言,我倾向于把密实的技术分析与发散性的联想结合起来,在对古典诗词的细读中,引用中外古今的诗和小说的片段,穿插点缀一些花絮,与鉴赏文本彼此映照,相互对冲,以激活新的意义,丰富感受的层次,也增添阅读的趣味。有时虽不免枝蔓,但绝非离题万里的不靠谱的发挥。我喜欢在不同的语境之间做文本的搭桥手术。

所谓经典,就是经得起不同时代的人的不同方式的读,本身就有很多曲面,能反射出不同的光影,在不断推移的读者与不断换位的观照之下,呈现出变幻的形象。正因为如此,古典诗词最好有常出常新的鉴赏,这样才可以不断刷新我们对古典诗人的认识。不然的话,古人的自然与社会形态与我们今天的生活环境相对比,简直是换了人间,那么,高铁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4426.html